什麼是血管造影電腦掃描 (CTA)?
血管造影電腦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簡稱CTA)是一種結合X光與電腦技術的先進影像檢查方法。它通過注射顯影劑,利用高速旋轉的X光機拍攝多角度影像,再由電腦重組出血管的三維圖像。這種技術能清晰顯示血管的結構、血流狀態及病變位置,成為診斷血管疾病的重要工具。
CTA的工作原理基於X光對比成像。當顯影劑注入血管後,其含碘成分會暫時提高血液的X光吸收率,使血管在掃描影像中呈現高對比度的白色。多層螺旋CT設備可在數秒內完成數百張斷層掃描,經電腦運算後生成從不同角度觀察的血管模型,甚至能模擬「血管內視鏡」效果。
在香港醫療體系中,CTA主要用於診斷:
- 腦血管疾病(如動脈瘤、動靜脈畸形)
- 冠狀動脈狹窄或鈣化
- 主動脈瘤或夾層
- 外周動脈阻塞(如下肢動脈硬化)
- 肺動脈栓塞
值得注意的是,醫管局轉介造影服務中,CTA常與其他檢查互補。例如對於乳房血管評估,可能結合醫管局轉介乳房造影結果綜合分析。根據香港放射科醫學院2022年數據,公立醫院每年約進行15,000例CTA檢查,其中冠狀動脈CTA佔比達42%。
CTA 檢查流程詳解
完整的CTA檢查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特定注意事項:
檢查前的準備
預約檢查時,醫護人員會詳細詢問病史與用藥情況。重要準備事項包括:
- 禁食要求:腹部CTA需空腹4-6小時,其他部位通常無需禁食但避免高脂飲食
- 藥物調整:糖尿病患者若服用二甲雙胍,可能需暫停48小時
- 過敏評估:需告知碘過敏史、哮喘或甲亢病史
- 腎功能檢查:70歲以上或慢性病患者需提供3個月內肌酸酐報告
檢查過程
實際掃描時間通常僅5-10分鐘,全程約需30分鐘:
- 更換檢查服並移除金屬物品
- 建立靜脈通道(通常為手肘靜脈)
- 配合呼吸訓練(胸腹部檢查需屏氣10-20秒)
- 自動注射顯影劑(可能產生全身發熱感)
- CT床移動完成掃描
檢查後注意事項
觀察30分鐘無不適即可離開,特別建議:
- 24小時內飲用2000ml以上水分加速顯影劑代謝
- 哺乳期婦女應暫停哺乳24小時
- 注意過敏延遲反應(如皮疹、呼吸困難)
CTA 的風險與副作用
雖然CTA屬於低侵入性檢查,但仍需了解潛在風險:
顯影劑過敏
約1-3%患者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分級如下:
嚴重程度 | 症狀 | 處理方式 |
---|---|---|
輕度 | 皮膚瘙癢、蕁麻疹 | 抗組胺藥物 |
中度 | 面部水腫、支氣管痙攣 | 類固醇注射 |
重度 | 喉頭水腫、休克 | 腎上腺素急救 |
腎功能影響
顯影劑可能導致腎功能暫時下降,香港腎科學會建議: 醫管局轉介 乳房造影
- eGFR<30ml/min/1.73m²者避免常規CTA
- 術前後水化可降低50%腎損傷風險
- 糖尿病患者合併腎病風險增3倍
輻射暴露
一次CTA輻射量約3-10mSv(相當於1-3年自然背景輻射),香港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 醫管局轉介 造影
- 冠狀動脈CTA輻射量已可控制在<1mSv
- 兒童應優先考慮MRI或超聲波
- 孕婦除非急診否則禁用
CTA 結果解讀:如何與醫生溝通
CTA報告通常包含技術描述與診斷意見兩部分。常見術語解析:
血管狀況描述
- 管腔狹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70%屬嚴重狹窄)
- 斑塊特性:鈣化(穩定)vs. 軟斑塊(易脫落)
- 動脈瘤:記載最大徑線與血栓情況
後續治療建議
根據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指引:
- 冠狀動脈狹窄50-70%:藥物治療+生活方式調整
- 頸動脈狹窄>70%:考慮支架或內膜切除術
- 主動脈瘤>5cm:血管外科評估
建議就診時詢問:
- 異常發現的臨床意義
- 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如DSA導管造影)
- 治療方案的選擇依據
誰適合做 CTA?適應症與禁忌症
香港醫管局對CTA適應症有明確規範:
常見適應症
- 急診評估:胸痛三聯征(肺栓塞/主動脈夾層/冠心病)
- 慢性病監測:糖尿病足血管評估
- 術前規劃:器官移植血管吻合評估
- 腫瘤評估:肝癌供血動脈分析
禁忌症分級
類型 | 情況 | 處理建議 |
---|---|---|
絕對禁忌 | 碘顯影劑過敏休克史 嚴重腎衰竭(eGFR<30) |
改用MRI或超聲波 |
相對禁忌 | 懷孕(尤其早期妊娠) 甲亢未控制 骨髓瘤 |
評估風險效益比 |
特殊人群注意:
- 兒童:需專用低劑量協議
- 長者:注意脫水與腎功能變化
- 哺乳婦女:可預先儲存母乳
對於需要醫管局轉介造影的患者,建議攜帶過往檢查報告供對比。若同時安排醫管局轉介乳房造影等其他影像檢查,應與放射科協調檢查順序以減少輻射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