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你的內分泌:基礎知識與重要性
內分泌系統是人體調節生理機能的重要網絡,由多種腺體組成,包括甲狀腺、腎上腺、胰島腺、性腺(卵巢或睪丸)等。這些腺體分泌的荷爾蒙就像身體的「化學信使」,影響著新陳代謝、生長發育、情緒波動甚至睡眠品質。當內分泌失調時,可能出現疲勞、體重異常變化、皮膚問題或月經不規則等症狀。香港衛生署2022年調查顯示,約23%都市女性曾因壓力導致月經不規律,這正是內分泌失調的常見表現。
甲狀腺負責調節基礎代謝率,其分泌不足可能導致怕冷、體重增加;腎上腺則與壓力反應密切相關,長期緊張會使其過度分泌皮質醇。胰島腺調控血糖,失衡可能引發糖尿病前期症狀。了解這些腺體功能,才能對症調整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內分泌系統具有「牽一髮動全身」的特性,某個腺體失調常會連帶影響其他機能。
內分泌失調對身體的影響
- 代謝異常:體重驟增/減、血糖波動
- 皮膚問題:成人痘、異常出油或乾燥
- 情緒障礙:焦慮、抑鬱或易怒
- 生殖系統:月經失調、性慾減退
- 睡眠品質:失眠或嗜睡
飲食習慣自我評估
要改善?首先需要建立「飲食覺察」。建議連續三天記錄每餐內容,包括正餐、零食甚至飲料,特別注意以下細節:進食時間、食物種類(加工/天然)、份量及當下的情緒狀態。香港營養學會研究指出,超過60%的上班族存在「情緒性進食」習慣,這會直接干擾荷爾蒙平衡。
分析飲食日記時,重點檢查:是否攝取足夠優質蛋白質(如豆類、魚肉)?精製糖與咖啡因是否過量?兩餐間隔是否過長導致暴食?舉例來說,早晨只喝咖啡可能刺激皮質醇分泌,而晚餐過晚則影響褪黑激素生成。建議使用「紅黃綠」標記法:綠色代表內分泌友善食物(如深色蔬菜),黃色為需適量攝取(如全穀類),紅色則是應避免的地雷食品(如含糖飲料)。
內分泌失調的飲食地雷區
某些食物會加劇內分泌紊亂,首要注意高鹽食品。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檢測發現,即食麵湯包平均鈉含量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80%,過量鹽分會迫使腎上腺加班工作,長期可能導致水腫與高血壓。其次是人工甜味劑,雖然標榜「零卡路里」,但研究顯示其會干擾腸道菌群,進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
| 地雷食物 | 影響腺體 | 替代方案 |
|---|---|---|
| 加工肉品 | 甲狀腺、腎上腺 | 新鮮禽肉或豆腐 |
| 塑膠包裝熱食 | 生殖系統 | 玻璃容器盛裝 |
| 反式脂肪 | 全身荷爾蒙 | 堅果或酪梨 |
環境荷爾蒙(如雙酚A、塑化劑)是隱形殺手,常見於塑膠容器、罐頭內襯。這些化學物質會模仿人體雌激素,造成「假性荷爾蒙」作用。建議減少食用罐頭食品,改用不鏽鋼或玻璃器皿儲存食物。
打造內分泌友善的廚房
改造廚房從採購開始,必備食材應包括: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幫助肝臟代謝雌激素)、富含omega-3的食材(亞麻籽、鯖魚,抗發炎),以及各種彩色蔬果(提供抗氧化劑)。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推薦,每週至少採購3種不同顏色的本地當季蔬菜,以獲取多元植化素。
烹調方式同樣關鍵:避免高溫油炸產生的致癌物,改用蒸、燉或低溫拌炒。研究顯示,用橄欖油低溫烹調番茄,其茄紅素吸收率比生食高4倍。另外,善用香草調味(如迷迭香、薑黃)不僅減少鹽分使用,還能提供抗發炎成分。建議每週預先處理好部分食材(如蒸熟藜麥、切好蔬菜),方便快速組合健康餐點。
提升內分泌的飲食小技巧
膳食纖維是腸道菌群的重要營養,而健康的腸道環境能幫助代謝多餘荷爾蒙。建議每日攝取25-30克纖維,可從奇亞籽(每湯匙含5克)、黑木耳等食材獲取。選擇低GI食物(如燕麥、地瓜)能穩定血糖,避免胰島素劇烈波動。香港糖尿聯會指出,將高GI白飯混入1/3糙米,可使整體GI值降低20%。
食物組合也大有學問:維生素C能促進鐵質吸收,故菠菜搭配檸檬汁更理想;而鈣質會抑制鐵吸收,應避免與高鐵食物同餐大量食用乳製品。進食順序建議先吃蔬菜,再蛋白質,最後碳水化合物,這有助平緩血糖上升速度。
壓力與內分泌的關係
慢性壓力會使腎上腺持續分泌皮質醇,長期可能導致腎上腺疲勞。紓壓飲食應包含:富含鎂的食物(如南瓜籽、黑巧克力)能放鬆神經;含色胺酸的小米、香蕉則助於血清素合成。香港心理衛生會調查發現,75%受訪者在壓力期間會攝取過量咖啡因,反而加劇焦慮。
睡前兩小時應避免刺激性飲食,但可選擇溫熱的植物奶(如無糖杏仁奶)加少許肉桂,既能穩定血糖又有助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酒精雖然讓人放鬆,實則會干擾深度睡眠周期,並加重肝臟代謝負擔,不利荷爾蒙平衡。建立規律的用餐節奏,細嚼慢嚥,才是長期維持內分泌健康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