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齡:50歲以上是高風險族群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大腸癌已連續多年位居香港常見癌症第二位,每年新增病例超過5,000宗。醫學研究證實,年齡是影響大腸癌發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體腸道黏膜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老化,細胞修復機制效率降低,使得50歲以上族群成為腸道病變的高風險群體。香港衛生署建議,無特殊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從50歲開始定期接受照腸鏡檢查,此項檢查能直接觀察結腸內壁狀況,即時發現並處理可能癌變的息肉。
臨床數據顯示,50-75歲年齡層進行定期照腸鏡篩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達30-50%。檢查頻率通常建議每5-10年進行一次,具體間隔需根據首次檢查結果而定。若檢查發現腺瘤性息肉(可能發展為癌症的息肉類型),後續追蹤檢查間隔會縮短至3-5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全球多個地區出現大腸癌年輕化趨勢,香港也不例外。因此若有以下特殊情況,建議提早開始接受照腸鏡檢查:
- 持續性腹部不適或排便習慣改變超過2週
-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
- 長期炎症性腸病患者
- 有腸癌家族史者
香港公立醫院和私家診所均提供照腸鏡服務,檢查前需進行腸道清潔準備,過程約需30-60分鐘。多數醫療機構會提供輕度鎮靜劑,讓患者在舒適狀態下完成檢查。早期發現的腸道息肉可於照腸鏡檢查過程中直接切除,避免其發展成惡性腫瘤。
二、家族病史:有大腸癌家族史者
遺傳因素在大腸癌發病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指出,約20-30%的大腸癌患者有家族聚集現象。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兩種遺傳性症候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和林奇症候群(Lynch Syndrome)。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患者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會出現數百至數千個結腸息肉,若不進行預防性結腸切除,幾乎100%會在40歲前發展為大腸癌。林奇症候群則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大腸癌類型,佔所有大腸癌病例的2-4%。
根據香港遺傳性腸癌登記系統資料,若一等親(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罹患大腸癌,個人患病風險較一般人群高出2-3倍。若兩位一等親患病或有一位一等親在50歲前確診,風險更增加至3-4倍。因此,香港腸胃健康學會建議有以下家族史者應提早開始照腸鏡檢查:
| 風險情況 | 建議開始檢查年齡 | 檢查頻率 |
|---|---|---|
| 一位一等親在60歲後確診大腸癌 | 40歲或比親屬確診年齡早10年 | 每5年 |
| 一位一等親在60歲前確診大腸癌 | 40歲或比親屬確診年齡早10年 | 每3-5年 |
| 兩位一等親確診大腸癌(任何年齡) | 40歲或最年輕患者確診年齡減10年 | 每3-5年 |
| 已知遺傳性大腸癌綜合症 | 20-25歲或比最年輕患者早10年 | 每1-2年 |
對於有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照腸鏡不僅是早期發現工具,更是重要的預防措施。檢查時發現的息肉可即時切除,阻斷其癌變過程。香港多間醫院設有遺傳性腸癌專科門診,為高風險家庭提供基因檢測和個性化篩查方案。
三、生活習慣:不良飲食、缺乏運動者
現代生活模式對腸道健康產生深遠影響。香港中文大學腸胃及肝臟科研究團隊發現,飲食習慣與大腸癌風險密切相關。高動物脂肪、高紅肉(特別是加工肉類)和低纖維的飲食模式,會增加膽汁酸分泌,腸道細菌將這些物質轉化為可能致癌的二級膽汁酸。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加工肉類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與大腸癌有明確關聯。香港人常見的飲食習慣如頻繁食用燒烤、臘味、即食麵等,都屬於高風險飲食模式。
缺乏運動是另一個重要風險因素。香港衛生署2019年行為風險因素調查顯示,超過半數香港成年人運動量不足。規律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縮短致癌物在腸道內停留時間。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的人群,相比久坐族群大腸癌風險降低20-30%。運動還能調節體內激素水平,增強免疫系統功能,幫助對抗癌細胞形成。
其他不良生活習慣也與大腸癌風險相關:
- 吸煙:煙草中含有多種已知致癌物,經血液循環到達結腸
- 過量飲酒:酒精代謝產物乙醛會損傷腸道細胞DNA
- 肥胖:脂肪組織產生的炎症因子可能促進腫瘤生長
- 睡眠不足:影響體內激素平衡和細胞修復機制
改善生活習慣能顯著降低大腸癌風險,但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具有多個風險因素者應考慮定期接受照腸鏡檢查。香港多間機構提供大腸癌風險評估問卷,幫助民眾了解自身風險水平。對於評估為高風險者,照腸鏡是最準確的檢查方法,能直接觀察腸道狀況,並在發現息肉時立即處理。
四、其他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是重要的腸癌風險因素。香港腸胃健康學會數據顯示,香港IBD發病率在過去二十年間上升近三倍,可能與環境、飲食習慣改變有關。長期腸道炎症會導致腸黏膜細胞反覆損傷和修復,這一過程增加細胞DNA突變風險,可能發展為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癌症風險與疾病範圍和持續時間密切相關。僅左側結腸受累的患者,發病10年後癌症風險開始增加;全結腸炎患者則在發病8年後風險明顯上升。總體而言,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病10年後腸癌風險約為2%,20年後升至8%,30年後更高達18%。克隆氏症患者的風險略低,但仍比一般人群高出2-3倍。
香港腸胃科醫生對IBD患者的照腸鏡監測有以下共識:
- 潰瘍性結腸炎涉及超過左側結腸範圍,發病8-10年後應開始監測性照腸鏡
- 克隆氏症累及三分之一以上結腸,發病8-10年後應開始監測
- 同時患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的IBD患者,診斷時就應開始監測
- 監測間隔通常為1-3年,取決於風險分層
監測性照腸鏡與常規檢查有所不同,醫生會從結腸多個部位採集活組織進行病理分析,尋找異型增生(癌前病變)。發現低度異型增生時,可考慮加強監測或預防性結腸切除;發現高度異型增生或早期癌變時,通常建議手術治療。隨着醫療進步,IBD患者若能定期接受照腸鏡監測並妥善控制炎症,可顯著降低腸癌風險。
五、有以下症狀者:便血、排便習慣改變
腸道症狀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訊,不應忽視。便血是最常見的求診原因之一,香港腸胃健康學會調查顯示,約15%的成年人曾經歷明顯便血。便血可能表現為鮮紅色血液(通常來自肛門、直腸或左側結腸)、暗紅色血液(可能來自右側結腸)或黑色柏油樣便(上消化道出血)。值得注意的是,痔瘡雖然是便血最常見原因,但不能未經檢查就假定便血均來自痔瘡,因為可能同時存在其他病變。
排便習慣改變是另一個重要警訊,包括:
- 持續便秘或腹瀉超過兩週
- 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盡感
- 糞便形狀變細、變扁
- 排便頻率顯著改變
這些症狀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腸易激綜合症、炎症性腸病、腸道感染等,但也可能是大腸腫瘤的表現。腫瘤可能部分阻塞腸道,改變糞便形狀和通過時間。此外,還應關注其他相關症狀:
| 症狀類型 | 可能相關疾病 | 建議行動 |
|---|---|---|
| 不明原因貧血 | 慢性消化道出血 | 盡快進行照腸鏡檢查 |
| 持續腹痛或絞痛 | 腸梗阻、炎症、腫瘤 | 醫學評估與適當檢查 |
|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 | 吸收不良、腫瘤消耗 | 全面醫學檢查 |
| 持續乏力 | 慢性疾病、貧血 | 尋找根本原因 |
出現上述症狀時,照腸鏡是關鍵的診斷工具。它能直接觀察整個結腸內壁,發現炎症、息肉、腫瘤或其他病變。香港醫療系統提供多種腸道檢查選擇,包括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轉介和私家醫療服務。對於有症狀者,不應因恐懼或尷尬而延誤檢查,早期發現的腸癌治癒率可達90%以上,而晚期腸癌五年存活率則大幅降低。定期照腸鏡檢查和對症狀的及時反應,是保護腸道健康的重要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