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癌的傳統治療方式:手術、化療、放療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2020年大腸癌新症超過5,000宗,佔所有癌症病例的15.3%。傳統的大腸癌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手術、化療和放療,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且在不同階段的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
手術是大腸癌治療的首選方式,尤其是對於早期發現的腫瘤。手術可以完全切除腫瘤組織,對於未擴散的局部腫瘤效果顯著。然而,手術也存在風險,例如術後感染、腸道功能受損等。對於已經擴散的大腸癌,手術的治療效果則大打折扣。
化療是通過藥物殺死癌細胞或抑制其生長,常用於術後輔助治療或晚期癌症的緩解治療。化療的優點是可以系統性攻擊全身的癌細胞,但副作用較為明顯,包括噁心、嘔吐、脫髮和免疫力下降等。放療則主要用於直腸癌的治療,通過高能射線破壞癌細胞的DNA,但其副作用包括皮膚損傷和腸道炎症。
傳統治療的限制在於其對正常細胞的傷害較大,且對於晚期或轉移性大腸癌的效果有限。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因身體狀況無法耐受這些治療的副作用。因此,醫學界不斷尋求更精準、副作用更小的治療方式,例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
標靶治療:精準打擊癌細胞
標靶治療是近年來大腸癌治療的重要突破,其原理是針對癌細胞特定的分子標記進行攻擊,從而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標靶藥物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 抗血管生成藥物:如Bevacizumab(Avastin),通過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切斷癌細胞的營養供應。
-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如Cetuximab(Erbitux),阻斷癌細胞的生長信號。
- 多激酶抑制劑:如Regorafenib(Stivarga),針對多種促進癌細胞生長的激酶。
標靶治療並非適用於所有大腸癌患者,通常需要通過基因檢測確定患者是否具有相應的分子標記。例如,EGFR抑制劑僅對RAS基因未突變的患者有效。此外,標靶治療的副作用雖然較化療輕微,但仍可能引起高血壓、皮膚皮疹等問題,需密切監測。
香港的醫療機構近年來逐步引入標靶治療,並將其與傳統化療聯合使用,顯著提高了晚期大腸癌患者的生存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報告,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可延長至30個月以上。
免疫治療: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症
免疫治療是另一項革命性的大腸癌治療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識別和攻擊癌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embrolizumab、Nivolumab)是目前最常用的免疫治療藥物,其原理是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讓免疫系統重新發揮作用。
免疫治療特別適合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大腸癌患者,這類患者約佔所有大腸癌病例的15%。香港的臨床數據顯示,免疫治療對這類患者的有效率可達40%以上,且部分患者可獲得長期緩解。
然而,免疫治療也可能引發免疫相關副作用,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腸炎或肺炎。這些副作用通常可以通過類固醇等藥物控制,但需要早期發現和干預。
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的聯合應用
近年來,醫學界開始探索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的聯合應用,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例如,抗血管生成藥物可以改善腫瘤微環境,增強免疫細胞的浸潤,從而提升免疫治療的效果。臨床試驗顯示,聯合治療可將某些晚期大腸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延長近一倍。
個體化治療是聯合應用的關鍵。通過基因檢測和生物標記分析,醫生可以為每位患者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香港的部分頂尖醫院已開始提供全面的基因檢測服務,幫助患者選擇最有效的治療組合。
大腸癌治療的未來展望
大腸癌治療的未來發展將更加注重精準醫學和創新療法。新型標靶藥物如KRAS抑制劑(如Sotorasib)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有望為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帶來新希望。此外,CAR-T細胞療法等新型免疫治療技術也在積極研發中。
基因檢測將在治療決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香港的醫療機構正逐步將多基因檢測納入常規診療流程,以實現真正的個體化治療。同時,預防仍是關鍵,定期篩查大腸瘜肉並及時切除,可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
總之,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的突破為大腸癌患者帶來了新的生存希望。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大腸癌的治療將更加精準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