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瞭解中耳積水
中耳積水(醫學上稱為漿液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指中耳腔內積聚非化膿性液體。要理解這個疾病,首先需要認識中耳的精密構造。中耳位於外耳道深處與內耳之間,是一個充滿空氣的腔室,包含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組成的傳音鏈。正常情況下,中耳通過咽鼓管與鼻咽部相通,這條約3.5公分長的管道負責調節中耳壓力平衡和排出分泌物。當咽鼓管功能異常時,中耳腔內的液體無法順利排出,就會逐漸積聚形成中耳積水。
根據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的統計,香港每年約有15%的兒童和5%的成人受到中耳積水困擾。形成中耳積水的主要原因包括:
-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時鼻腔黏膜腫脹,容易阻塞咽鼓管開口
- 過敏性鼻炎:過敏反應導致咽鼓管黏膜水腫,影響通氣功能
- 鼻咽部結構問題:如腺樣體肥大、鼻息肉或鼻咽癌
- 氣壓急劇變化:飛行或潛水時若未能及時平衡壓力
- 胃食道逆流:胃酸刺激咽鼓管開口處黏膜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的咽鼓管較短且水平,管腔相對狹窄,加上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因此比成人更容易發生中耳積水。香港兒童耳鼻喉科中心的數據顯示,3-6歲幼兒是中耳積水的高風險族群,其中約30%的病例與反覆上呼吸道感染有關。
中耳積水的典型症狀
中耳積水的症狀表現多樣,且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常見的症狀是耳朵悶脹感,患者常描述像「耳朵泡在水裡」或「隔著一層膜聽聲音」。聽力方面會出現傳導性聽力損失
耳鳴也是常見症狀,患者可能聽到持續性低頻嗡嗡聲或流水聲,這些聲音在安靜環境或夜間特別明顯。約25%的患者會經歷輕度至中度的耳痛,通常表現為間歇性鈍痛或壓迫感。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平衡感輕微異常,特別是快速起身或轉頭時感到頭暈。
兒童患者的表现往往更隱晦,需要家長細心觀察:
- 注意力不集中:因聽力下降導致課堂學習困難
- 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長期聽不清會影響語言學習
- 頻繁拉扯耳朵:幼兒無法明確表達不適的表現
- 睡眠品質差:平躺時積水位置改變加重不適感
- 看電視音量調得很大:聽力下降的明顯跡象
香港衛生署的調查顯示,約40%被診斷有學習困難的學齡兒童,後來發現與未診斷的中耳積水有關。若發現孩子出現這些跡象,應盡早尋求專業評估。
中耳積水會自己痊癒嗎?
這是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中耳積水會自己好嗎?答案是「有可能,但需視情況而定」。根據臨床觀察,約50-60%的急性中耳積水病例在3個月內會自行吸收痊癒,特別是因單次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暫時性咽鼓管功能障礙。然而,若積水持續超過3個月,轉為慢性中耳積水,自癒的可能性就會大幅降低。
影響自癒能力的關鍵因素包括:
| 因素 | 影響機制 | 自癒可能性 |
|---|---|---|
| 病因性質 | 暫時性感染vs結構性問題 | 暫時性問題自癒率高 |
| 病程長短 | 急性期vs慢性期 | 急性期自癒機會較大 |
| 患者年齡 | 兒童vs成人 | 兒童咽鼓管發育中,變化較大 |
| 併發症有無 | 單純積水vs合併感染 | 無併發症者自癒機會高 |
| 基礎疾病 | 有無過敏、免疫問題 | 無基礎疾病者預後較佳 |
何時需要積極治療?香港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建議,出現以下情況時不應等待自癒:
- 中耳積水持續超過3個月未改善
- 雙耳積水導致明顯聽力障礙,影響日常生活
- 兒童出現語言發展遲緩或學習困難
- 反覆發生急性中耳炎(每年3次以上)
- 耳鏡檢查發現鼓膜嚴重內陷或疑似併發症
特別要強調的是,幼兒語言發展關鍵期(1-3歲)若因中耳積水影響聽力,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語言發展落後。因此對這年齡段的兒童,醫生通常會採取更積極的治療策略。
現代醫學的中耳積水治療方案
當中耳積水無法自行吸收時,現代醫學提供多種有效的治療選擇。治療目標是清除中耳積液、恢復聽力、預防併發症。首先會嘗試藥物治療,包括:
- 鼻用類固醇噴劑:減輕鼻腔和咽鼓管開口處黏膜水腫,改善通氣
- 口服抗組織胺:適用於過敏性鼻炎患者,控制過敏反應
- 黏液溶解劑:幫助稀釋黏稠的中耳積液,利於排出
- 抗生素:僅在合併細菌感染時使用,不建議常規使用
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單獨使用鼻用類固醇噴劑可使約35%的成人和25%的兒童中耳積水在1-2個月內改善。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則考慮手術介入。
鼓膜切開術與通氣管植入術是最常見的手術治療。醫生在鼓膜上做微小切口,吸出積液後植入直徑約1-2毫米的通氣管。這根小管能:
- 平衡中耳與外界的壓力
- 促進積液排出
- 改善中耳通氣
- 預防積液再次積聚
通氣管通常會留置6-12個月,多數會自行脫落,鼓膜切口也會自然癒合。香港公立醫院數據顯示,通氣管手術成功率達90%以上95%。
其他輔助治療包括:
- 咽鼓管氣球擴張術:用專用氣球導管擴張狹窄的咽鼓管
- 腺樣體切除術:若腺樣體肥大是致病主因,一併切除可預防復發
- 過敏免疫治療:對過敏嚴重者進行脫敏治療
- 自體吹氣法:教導患者正確的咽鼓管自行通氣技巧
選擇治療方案時,醫生會綜合考慮患者年齡、病程長短、聽力受損程度和病因等因素,制定個人化治療計劃。
生活中的預防與保健
預防中耳積水的關鍵在於維持咽鼓管功能正常和減少上呼吸道感染。具體措施包括:
- 預防感冒:勤洗手、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接種流感疫苗
- 控制過敏:避開過敏原、使用空氣清淨機、定期清潔寢具
- 正確擤鼻涕:一次一邊輕輕擤,避免用力過猛將分泌物壓入咽鼓管
- 哺乳姿勢:嬰兒餵奶時保持半直立姿勢,避免奶水流入中耳
- 戒菸與避免二手菸:煙霧會刺激呼吸道黏膜,影響纖毛運動
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中耳積水至關重要:
- 充足睡眠:增強免疫力,減少感染機會
- 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E的食物,增強黏膜健康
- 適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鼻腔通氣
- 充足水分:保持黏膜濕潤,利於分泌物排出
- 壓力管理:長期壓力會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風險
定期檢查耳朵健康是早期發現問題的關鍵。香港衛生署建議:
- 學齡前兒童應每年進行聽力篩檢
- 有中耳積水病史者每6-12個月追蹤檢查
- 出現聽力變化、耳悶脹感应及時就醫
- 飛行或潛水愛好者應定期檢查咽鼓管功能
對於反覆發生中耳積水的高風險族群,醫生可能建議學習咽鼓管自行通氣技巧(如閉口捏鼻輕輕吹氣),定期練習有助維持咽鼓管通暢。
積極面對中耳積水,重拾清晰聽力
中耳積水雖然常見,但多數情況下是可治癒的疾病。關鍵在於正確認識疾病、及時就醫、遵循治療計劃。當我們問「中耳積水會自己好嗎」時,應該理解這取決於多種因素,不應盲目等待自癒而延誤治療時機。
現代醫學對中耳積水的診斷和治療已相當成熟,從藥物治療到微創手術,都有明確的適應症和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別是兒童患者,早期干預可避免語言和學習發展受到影響。香港醫療系統對這類疾病提供全面保障,從基層醫療的初步評估到專科醫院的精準治療,形成完整的照護網絡。
預防勝於治療,透過改善生活習慣、控制過敏和避免感染,能顯著降低中耳積水的發生率。即使發生中耳積水,只要積極面對,配合專業醫療團隊的建議,大多數患者都能順利康復,重拾清晰的聽力品質。記住,耳朵健康是生活品質的重要一環,值得我們用心守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