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膀胱鏡檢查?
膀胱鏡檢查(Cystoscopy)是泌尿科常用的內視鏡檢查技術,透過一根直徑約2-3毫米的軟式或硬式內視鏡,經由尿道進入膀胱進行直接觀察。這項檢查能讓醫師清晰檢視尿道與膀胱內壁的狀況,如同為泌尿系統進行一次「實地勘查」。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統計,全港每年約有超過5,000例膀胱鏡檢查案例,其中女性患者約佔四成。
檢查儀器主要分為軟式與硬式兩種:軟式膀胱鏡具備可彎曲特性,檢查過程較舒適,適合門診檢查;硬式膀胱鏡則多用於需要進行切片或治療的複雜案例。現代膀胱鏡配備高解析度鏡頭與光源系統,可將影像即時傳輸至螢幕,並具備沖水通道維持視野清晰,以及操作孔道方便進行組織採檢或治療。
膀胱鏡檢查的核心目的包括:確診泌尿系統疾病、評估治療效果、執行小型手術(如移除結石、切片採檢)以及追蹤癌症復發情況。這項檢查能提供電腦斷層或超音波無法取代的直接視覺資訊,對泌尿系統疾病的精準診斷具有關鍵價值。
為什麼女性需要做膀胱鏡檢查?
女性由於生理結構特殊,尿道較短且靠近肛門,更容易出現泌尿系統問題。當出現以下症狀時,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膀胱鏡檢查:持續性血尿(特別是無痛性血尿)、反覆泌尿道感染、排尿疼痛、急尿感、頻尿(每日排尿超過8次)、夜尿增多、下腹部或骨盆區域疼痛,以及排尿困難等。香港衛生署數據顯示,約15%的香港女性曾受復發性膀胱炎困擾,其中部分患者需透過膀胱鏡檢查找出根本原因。
膀胱鏡檢查能協助診斷多種泌尿系統疾病:
- 間質性膀胱炎:女性好發率為男性的5-10倍,膀胱鏡可見典型「腎絲球狀出血」
- 膀胱腫瘤:香港每年約有400例新確診膀胱癌病例,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 膀胱結石:可能引起反覆感染與血尿
- 尿道狹窄或憩室:造成排尿困難與殘尿感
- 放射線性膀胱炎:盆腔放射治療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無痛性血尿是膀胱腫瘤的重要警訊,不應輕忽。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膀胱癌在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12位,早期診斷對預後至關重要。
檢查前的準備工作
完善的事前準備能讓檢查過程更順利,並降低併發症風險。飲食方面,檢查前6-8小時需開始禁食,若安排全身麻醉則需嚴格遵守禁食規定(包括開水)。藥物調整需提前與醫師討論,特別是抗凝血劑(如阿司匹林、可邁丁)通常需停用3-7天,糖尿病藥物也可能需要調整劑量。
清潔準備至關重要:檢查當天應進行沐浴,特別注意會陰部清潔,但避免使用強效消毒劑或乳液,以免刺激尿道。建議穿著寬鬆、舒適的衣物,方便檢查時更換。月經期間一般不建議進行檢查,除非緊急情況,因經血可能影響視野判斷。
心理建設同樣不可忽視:多與醫護人員溝通了解流程,可減輕焦慮感。研究表明,超過70%的患者在接受充分解釋後,緊張情緒明顯降低。檢查前可練習深呼吸放松技巧,必要時醫師可開立輕度鎮靜劑。另外,務必安排親友陪同,檢查後不宜自行駕車回家。
檢查前準備清單
| 準備項目 | 具體內容 | 注意事項 |
|---|---|---|
| 飲食控制 | 檢查前6小時禁食 | 全身麻醉需嚴格禁食8小時 |
| 藥物調整 | 抗凝血劑停用3-7天 | 需經醫師評估 |
| 個人清潔 | 會陰部溫水清潔 | 避免使用香精產品 |
| 衣著安排 | 寬鬆棉質衣物 | 方便穿脫的裙裝為佳 |
檢查過程詳解
膀胱鏡檢查通常在門診檢查室或手術室進行。麻醉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局部麻醉與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最為常見,醫師會將潤滑麻醉凝膠塗抹於尿道口,等待5-10分鐘產生表面麻醉效果,過程中患者保持清醒,但不會感到明顯疼痛。全身麻醉則適用於兒童、極度焦慮患者或需進行較複雜處置的情況,檢查過程中患者完全入睡,無任何不適感。
實際檢查步驟如下:患者先採截石姿勢臥於檢查台,醫師進行會陰部消毒後,輕輕將膀胱鏡經尿道放入。現代軟式膀胱鏡直径僅約2.7毫米,進入時多數人僅有輕微異物感。鏡頭進入膀胱後,醫師會緩緩注入無菌生理食鹽水,使膀胱膨脹以便觀察。接著系統性檢查膀胱各區域:三角區、兩側輸尿管開口、頂部、前壁、後壁及側壁,觀察有無發炎、潰瘍、腫瘤或結石等異常。
檢查時間因目的而異:單純診斷性檢查約需5-15分鐘;若需進行切片、切除小腫瘤或放置支架,則可能延長至30-45分鐘。香港公立醫院的數據顯示,約85%的門診膀胱鏡檢查可在20分鐘內完成。檢查過程中,醫護人員會持續與患者溝通,轉移注意力並減輕不適感。
檢查後的注意事項
檢查結束後,患者需在恢復室休息30-60分鐘,待麻醉效果消退。首次排尿可能會有輕微灼熱感,這是正常現象,通常1-2次排尿後會逐漸改善。建議檢查後24-48小時內多喝水,每日飲水量至少2000毫升,幫助沖刷尿道,減少感染風險。
常見的暫時性不適包括:
- 輕微血尿:約60%患者會出現,通常24小時內改善
- 排尿頻繁:膀胱受刺激所致,當天會逐漸恢復
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持續性大量血尿(尿液呈鮮紅色)、無法排尿超過6-8小時、發燒超過38°C、劇烈腹痛或腰痛、排尿疼痛加劇等。香港泌尿科協會建議,檢查後一週內應避免游泳、泡澡、性行為及劇烈運動,以防感染。多數患者隔日即可恢復正常工作,但需避免提重物或長時間站立。
女性膀胱鏡檢查的安全性與風險
膀胱鏡檢查整體而言是安全的診斷工具,嚴重併發症發生率低於1%。最常見的風險是泌尿道感染,發生率約2-5%,症狀包括排尿疼痛、頻尿、發燒等。預防方法包括檢查前徹底清潔、檢查後充足飲水,必要時醫師會預防性開立抗生素。
其他可能風險還包括:
- 尿道或膀胱損傷:發生率約0.3%,多與困難檢查或組織沾黏有關
- 出血:通常輕微自限,嚴重出血少見
- 麻醉相關風險:全身麻醉有其固有風險,需由麻醉專科醫師評估
- 膀胱穿孔:極罕見,多發生於治療性檢查
降低風險的關鍵在於選擇經驗豐富的醫師與合格醫療機構。香港衛生署認證的泌尿科專科醫師均接受嚴格訓練,能有效控制檢查風險。患者主動提供完整病史(如出血傾向、藥物過敏史)也至關重要。研究顯示,在有經驗的醫師操作下,膀胱鏡檢查的診斷準確率可達95%以上。
膀胱鏡檢查結果解讀
正常膀胱鏡結果顯示膀胱內壁光滑、呈粉紅色,血管分布均勻,無腫瘤、潰瘍或結石,輸尿管開口位置對稱,排尿時膀胱頸開口正常。這表示膀胱結構與黏膜狀態良好,醫師可能會根據臨床症狀建議其他檢查,如尿動力學測試或進一步影像學檢查。
異常結果可能包括:
- 膀胱炎:黏膜充血、水腫,嚴重時可見出血點
- 膀胱腫瘤:呈現乳頭狀、絨毛狀或實質性突起 女性膀胱鏡檢查
- 間質性膀胱炎:典型腎絲球狀出血或Hunner's潰瘍
- 膀胱結石:可見結石附著於膀胱壁
- 尿道狹窄:尿道管徑變窄,鏡頭通過困難
若發現可疑病變,醫師可能會進行組織切片,病理報告通常需3-7個工作天。根據結果,後續處置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抗生素、膀胱保護劑)、定期追蹤檢查、手術治療(如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或轉介相關專科。香港公立醫院提供的數據顯示,約75%的膀胱鏡檢查結果為良性發現,僅少部分需要進一步手術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膀胱鏡檢查結果需與臨床症狀及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判斷,單一檢查未必能提供全部答案。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檢查結果與後續計劃,是獲得最佳治療效果的重要關鍵。定期追蹤對於某些慢性膀胱疾病(如間質性膀胱炎)或膀胱癌術後患者尤其重要,能及時發現問題並調整治療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