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

一、什麼是胃潰瘍?

胃潰瘍是指胃黏膜受到損傷,形成局部組織缺損的病理狀態。從醫學角度來看,當胃黏膜的防禦機制與侵蝕因素失衡時,就會導致黏膜層甚至更深層組織的損傷。胃潰瘍的深度可達黏膜下層或肌層,嚴重時甚至可能穿透整個胃壁。胃潰瘍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初期可能只是表淺的糜爛,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加深形成潰瘍。

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雖然都屬於消化性潰瘍,但在發生位置、症狀表現和發病機制上存在明顯差異。胃潰瘍主要發生在胃部,特別是胃小彎和胃竇部位;而十二指腸潰瘍則位於十二指腸球部。在症狀表現方面,胃潰瘍患者通常在進食後會感到疼痛加劇,因為食物刺激潰瘍部位;相反地,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往往在空腹時疼痛較明顯,進食後反而能緩解症狀。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數據,香港每年約有5,000例新診斷的胃潰瘍病例,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

從病理生理學角度分析,胃潰瘍的發生主要與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保護機制減弱有關。正常情況下,胃黏膜能分泌黏液和碳酸氫鹽,形成保護屏障對抗胃酸侵蝕。當這個平衡被打破,胃酸和胃蛋白酶就會侵蝕胃壁組織,最終形成潰瘍。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胃潰瘍都會產生明顯症狀,有些患者可能直到出現併發症才發現自己患病。

胃潰瘍的流行病學特徵

  • 香港地區胃潰瘍患病率約為2-3%
  • 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比例約為2:1
  • 好發年齡為40-60歲的中老年人
  • 約10-15%的胃潰瘍可能發展為嚴重併發症

二、胃潰瘍的成因探討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導致胃潰瘍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這種革蘭氏陰性桿菌能夠在強酸環境下生存,透過分泌尿素酶中和胃酸,並附著在胃黏膜上皮細胞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發慢性胃炎,破壞胃黏膜的保護機制,同時刺激胃酸過度分泌。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香港約有50%的胃潰瘍病例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直接相關。這種細菌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感染率更高。

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是另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這類藥物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萘普生等,它們透過抑制環氧合酶來減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對維持胃黏膜完整性和促進黏液分泌至關重要。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的數據表明,規律使用NSAIDs的患者發生胃潰瘍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3-5倍。特別是老年患者、同時使用類固醇或抗凝血藥物的患者,風險更為顯著。

生活壓力與飲食習慣在胃潰瘍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雖然壓力不會直接導致潰瘍,但長期精神緊張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導致胃酸分泌異常,同時減弱胃黏膜的修復能力。在飲食方面,過度攝取辛辣食物、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食物可能加重胃部不適,但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這些因素更多是加重症狀而非直接致病原因。

其他潛在因素包括吸菸和酗酒。香菸中的尼古丁會減少胃黏膜血流,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部的自我保護能力。酒精則直接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根據香港衛生署控煙辦公室的統計,吸菸者發生胃潰瘍的風險是非吸菸者的1.5-2倍。此外,遺傳因素、某些內分泌疾病(如卓艾氏症候群)和放射治療也可能增加胃潰瘍的風險。

胃潰瘍主要風險因素比較表
風險因素 影響機制 風險增加倍數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破壞胃黏膜屏障,刺激胃酸分泌 3-6倍
NSAIDs長期使用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保護 3-5倍
吸菸 減少胃黏膜血流,影響修復能力 1.5-2倍
酗酒 直接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 2-3倍

三、胃潰瘍的常見症狀

上腹疼痛是胃潰瘍最典型的症狀,這種疼痛通常被描述為灼燒感、鈍痛或飢餓感。與十二指腸潰瘍不同,胃潰瘍的疼痛往往在進食後30分鐘至2小時內出現,因為食物與胃酸混合後刺激潰瘍部位。疼痛的位置多位於上腹部正中或偏左,有時可能放射到背部。疼痛的強度和頻率會隨病情進展而變化,可能呈現周期性發作,持續數週後緩解,然後再次復發。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也是胃潰瘍的常見表現。由於胃部不適,患者可能對食物產生厭惡感,導致體重無故減輕。噁心感通常在早晨或進食後較為明顯,嚴重時可能伴隨嘔吐。嘔吐物可能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或胃酸,在潰瘍出血時可能出現咖啡渣樣物質。這些症狀不僅影響營養攝取,還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消化不良和腹脹是胃潰瘍患者經常抱怨的問題。由於胃黏膜受損,胃的排空功能可能受到影響,導致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過長。這會引起上腹飽脹感、噯氣和胃部不適。患者可能感覺食物"堵在胸口",即使進食量不多也會感到飽脹。這些症狀與進食內容有關,高脂肪、辛辣或酸性食物通常會加重不適感。

在嚴重情況下,胃潰瘍可能導致吐血或黑便,這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警示信號。吐血可能表現為鮮紅色血液或咖啡渣樣物質,後者表示血液已在胃中經過胃酸作用。黑便則是由於血液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後排出,呈現柏油樣黏稠黑色糞便。根據香港醫管局的數據,約15-20%的胃潰瘍患者會出現出血併發症,其中約5%可能發展為穿孔,需要緊急手術治療。

胃潰瘍的警示症狀

  • 突然劇烈腹痛,可能表示穿孔
  • 嘔吐鮮血或咖啡渣樣物質
  • 黑便或便血
  • 頭暈、乏力、面色蒼白(貧血表現)
  • 無故體重減輕

四、胃潰瘍的診斷方式

胃鏡檢查是目前診斷胃潰瘍最準確的方法。這種檢查使用帶有攝像頭的柔軟內視鏡,經口腔進入食道、胃和十二指腸,直接觀察消化道黏膜的狀況。在檢查過程中,醫生不僅能確認潰瘍的存在,還能評估其大小、位置、深度和形態特徵。更重要的是,胃鏡檢查允許醫生進行活組織檢查,取樣進行病理學分析,這對區分良性潰瘍和惡性病變至關重要。根據香港腸胃健康學會的指南,所有疑似胃潰瘍的患者都應接受胃鏡檢查,特別是40歲以上或有警示症狀的患者。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是胃潰瘍診斷的重要組成部分。尿素呼氣試驗是目前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檢測方法,患者服用含碳13或碳14標記的尿素後,測量呼出氣體中標記二氧化碳的含量。幽門螺旋桿菌能分解尿素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呼氣中標記二氧化碳水平升高表示存在感染。其他檢測方法包括糞便抗原檢測和血清學檢測。香港各大醫院通常會結合多種檢測方法以提高診斷準確性,特別是在治療後需要評估根除效果時。

X光鋇餐檢查在胃潰瘍診斷中仍有一定價值,特別是在患者無法接受胃鏡檢查時。患者飲用硫酸鋇懸浮液後,鋇劑會塗佈在消化道內壁,透過X光攝影可以觀察胃的輪廓和黏膜形態。胃潰瘍在鋇餐檢查中通常表現為壁龕影,即胃壁上的凹陷。然而,這種方法不如胃鏡檢查準確,無法進行活檢,且對早期或表淺潰瘍的敏感性較低。隨著內視鏡技術的進步,鋇餐檢查的使用已逐漸減少。

除了這些主要檢查方法外,醫生還會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其他檢查。血液檢查可以評估貧血程度、營養狀況和炎症指標。便潛血試驗能檢測微量的消化道出血。在某些複雜病例中,可能需要進行腹部超聲波或CT檢查,以評估潰瘍的深度和周圍組織受累情況。完整的診斷評估不僅要確認胃潰瘍的存在,還需確定其病因、嚴重程度和併發症風險,為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五、胃潰瘍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是胃潰瘍的主要治療手段,其中質子幫浦抑制劑扮演關鍵角色。PPIs如奧美拉唑、泮托拉唑和埃索美拉唑能強效抑制胃酸分泌,為潰瘍癒合創造有利環境。通常PPIs需要連續使用4-8週,具體療程取決於潰瘍大小和嚴重程度。對於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患者,必須進行根除治療,一般采用三聯或四聯療法,包括PPIs和兩種抗生素(如克拉黴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有時會添加鉍劑。根據香港藥學會的臨床指南,標準的根除療程通常為14天,成功率可達85-90%。

飲食調整在胃潰瘍治療中具有輔助作用。雖然特定飲食無法治癒潰瘍,但適當調整可以減輕症狀、促進癒合。患者應避免攝入過於辛辣、油炸或高脂肪的食物,這些可能刺激胃酸分泌或直接刺激潰瘍面。咖啡、濃茶、碳酸飲料和酒精也應該限制攝入。相反地,建議選擇高纖維食物、瘦肉、魚類、低脂乳製品和新鮮蔬果。少量多餐的進食方式有助於維持穩定的胃內環境,避免過度擴張胃部。

生活方式改變對胃潰瘍的治療和預防復發至關重要。戒菸是首要任務,因為吸菸不僅增加潰瘍發生風險,還延遲癒合過程並增加復發率。酒精攝入應該嚴格限制,特別是在急性治療期最好完全避免。壓力管理也不容忽視,可以透過規律運動、冥想、足夠睡眠和休閒活動來減輕壓力影響。香港衛生署的健康教育資料強調,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對長期控制胃潰瘍非常重要,能顯著降低復發風險。

對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出現嚴重併發症的胃潰瘍,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手術適應症包括頑固性潰瘍、大量出血、穿孔或梗阻。手術方式可能包括迷走神經切斷術、胃部分切除術或潰瘍切除修補術。隨著藥物治療的進步,需要手術的胃潰瘍病例已大幅減少,但對於特定患者仍然是必要的選擇。無論採用何種治療方法,定期隨訪和監測都不可或缺,以確保潰瘍完全癒合並預防復發。

胃潰瘍常用藥物一覽表
藥物類別 代表藥物 作用機制 使用時機
質子幫浦抑制劑 奧美拉唑、埃索美拉唑 抑制胃酸最終分泌環節 急性期和維持治療
H2受體拮抗劑 法莫替丁、雷尼替丁 阻斷組胺刺激胃酸分泌 輕度病例或輔助治療
黏膜保護劑 硫糖鋁、鉍劑 形成保護膜,促進癒合 輔助治療
抗生素 阿莫西林、克拉黴素 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確認感染後使用

六、預防胃潰瘍的有效策略

注意飲食衛生是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首要措施。這種細菌主要透過污染的食物、水源或人際接觸傳播。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使用公筷母匙,避免食用未徹底煮熟的食物,特別是在衛生條件不確定的環境中。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建議,處理食物時應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對於已感染的家庭成員,應進行治療以減少傳播風險。定期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筛查對高風險人群很有價值,特別是與感染者共同生活或有胃潰瘍家族史的人士。

謹慎使用止痛藥對預防藥物相關性胃潰瘍至關重要。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嚴格遵守推薦劑量和療程。對於需要長期服用NSAIDs的患者,醫生可能會同時開具胃保護藥物,如質子幫浦抑制劑或米索前列醇。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用藥安全指南強調,老年人、有潰瘍病史或同時使用抗凝藥物的患者使用NSAIDs時應特別謹慎。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對胃部刺激較小的替代止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

保持規律作息和有效壓力管理有助於維持胃部健康。長期精神壓力會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導致胃酸分泌異常和黏膜防禦能力下降。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確保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學習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或漸進式肌肉放鬆。定期進行適度運動不僅能緩解壓力,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胃黏膜血流。香港心理衛生會的研究顯示,綜合性的壓力管理計劃能顯著降低功能性胃腸疾病的發生風險。

定期健康檢查是早期發現和處理胃部問題的關鍵。對於有胃潰瘍風險因素的人群,如長期服用NSAIDs、有家族史或出現消化不良症狀者,應考慮定期進行胃部檢查。胃鏡檢查是檢測早期病變的最可靠方法,根據風險程度,檢查頻率可能為1-3年一次。此外,注意身體發出的警示信號,如持續性上腹不適、食慾改變或無故體重減輕,應及時就醫評估。香港衛生署推出的成人預防性篩查計劃中,已將消化系統疾病納入重點關注範圍,鼓勵市民透過定期檢查維護胃腸健康。

胃潰瘍預防要點總結

  •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謹慎使用NSAIDs,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胃保護劑
  • 戒菸限酒,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
  • 保持均衡飲食,避免過度攝入刺激性食物
  •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管理壓力
  •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高風險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