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xa骨質密度檢查,檢查骨質疏鬆,照骨質疏鬆

一、運動對骨骼健康的益處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隨著年齡增長,骨質流失速度加快,尤其是女性更年期後更為明顯。根據香港衛生署統計,65歲以上女性約有50%患有骨質疏鬆症。定期進行dexa骨質密度檢查能及早發現問題,而運動則是強化骨骼最自然有效的方式。

運動對骨骼健康的益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適當的負重運動能刺激骨骼生長,促使造骨細胞活躍,特別是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效果最顯著。其次,規律運動能增加骨密度1-3%,這對於預防骨折至關重要。香港大學研究顯示,每周進行3次負重運動的中老年人,髖部骨折風險降低40%。

此外,運動還能改善平衡感與協調性。太極拳等平衡訓練可增強本體感覺,減少因跌倒導致的骨折。最後,運動能降低跌倒風險達30%,這對骨質疏鬆患者尤其重要,因為他們一旦跌倒,發生骨折的機率是普通人的2-4倍。

二、適合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運動類型

選擇合適的運動類型對骨質疏鬆患者至關重要。在進行任何運動計劃前,建議先到醫院檢查骨質疏鬆程度,了解自身狀況。以下是四類推薦運動:

  • 負重運動:如步行、慢跑、跳舞和爬樓梯。這些運動讓骨骼承受體重壓力,刺激骨質增生。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建議,每天步行30分鐘,速度以能說話但不能唱歌為宜。
  • 肌力訓練:使用啞鈴、彈力帶或自身體重進行訓練。研究顯示,每周2-3次肌力訓練可增加脊椎骨密度1-2%。建議從輕重量開始,每組8-12次,做2-3組。
  • 平衡訓練:太極拳和瑜珈能增強平衡能力。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練習太極拳1年可減少47%的跌倒風險。
  • 伸展運動:改善柔軟度有助維持關節活動範圍,減少運動傷害。每個伸展動作保持15-30秒,重複2-4次。

三、運動計畫設計原則

制定運動計劃時應遵循以下原則:首先,務必諮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特別是有骨折史或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定期照骨質疏鬆,並根據檢查結果調整運動強度。

其次,應從低強度開始,循序漸進。初學者可以從每周2-3次、每次10-15分鐘開始,逐漸增加至30分鐘。第三,注意姿勢正確,錯誤的姿勢可能加重脊椎負擔。最後,安排適度休息,讓骨骼有時間修復和重建。

運動類型 頻率 時間
負重運動 每周5-7天 30分鐘
肌力訓練 每周2-3天 20-30分鐘
平衡訓練 每周3-5天 10-15分鐘

四、運動注意事項

骨質疏鬆患者運動時需特別注意安全。首先,應避免高衝擊運動如跳繩、籃球等,這些運動可能增加骨折風險。其次,避免彎腰、扭腰等動作,特別是負重狀態下,這可能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

第三,注意場地安全,選擇平坦、不滑的地面,必要時使用輔助器具。香港跌倒預防指南建議,老年人運動時最好有人陪伴。最後,務必運動前暖身,運動後緩和,這能減少肌肉拉傷和關節傷害。

五、居家運動示範

以下是一些適合在家進行的運動:簡單的負重運動如靠牆深蹲,雙腳與肩同寬,背部貼牆,緩慢下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保持5秒後站起,重複10次。這能強化大腿和臀部肌肉。

平衡訓練動作如單腳站立,扶著穩固的椅子,抬起一腳保持10秒,換邊進行,每邊做5次。隨著能力提升,可嘗試不扶椅子。至於伸展運動示範,可做小腿伸展,面對牆壁,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後腳跟貼地,身體前傾直到感覺小腿拉伸,保持15-30秒。

六、持之以恆的重要性

運動對骨骼的益處需要時間累積,通常3-6個月後才能看到骨密度改善。香港骨質疏鬆基金會建議,即使已進行dexa骨質密度檢查顯示骨質疏鬆,也不應放棄運動,反而更應堅持。結合適當的飲食和藥物治療,運動能顯著改善生活質量,減少骨折風險。

記住,預防勝於治療。40歲起就應關注骨骼健康,定期檢查骨質疏鬆,建立運動習慣。即使每天只運動15分鐘,長期累積的效果也相當可觀。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為強健的骨骼邁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