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針手術,抽針是什麼,胸部抽針

一、什麼是抽針?

抽針是一種醫學檢查或治療方法,通過使用細針或空心針從人體特定部位抽取組織、液體或細胞樣本。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針具的穿刺能力,進入目標區域獲取生物材料,用於實驗室分析或臨床診斷。抽針技術的發展使得許多疾病能夠在早期被發現,並為後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常見的抽針部位包括胸部、腹部、脊椎、骨髓等。以胸部抽針為例,主要用於診斷肺部或胸膜病變,如腫瘤、感染或積液。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每年約有數千例胸部抽針手術,其中大部分用於肺癌的早期篩查與診斷。

1. 定義與基本原理

抽針的核心目的是獲取人體內部的生物樣本,其操作原理可分為以下幾種:

  • 診斷性抽針:通過細針穿刺獲取細胞或組織,用於病理學檢查。
  • 治療性抽針:如抽取積液以緩解症狀,常見於胸腔或腹腔穿刺。
  • 引導性抽針:在影像設備(如超聲波或CT)輔助下精準定位目標區域。

2. 常見的抽針部位

不同部位的抽針對應不同的臨床需求:

部位 主要用途
胸部 診斷肺部腫瘤、感染或積液
腹部 抽取腹水或檢查腹腔內器官病變
脊椎 腦脊液檢查或藥物注射
骨髓 血液疾病診斷

二、抽針的種類與用途

抽針技術根據目標部位和用途可分為多種類型,每種都有其獨特的臨床價值。

1. 骨髓抽針

骨髓抽針主要用於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例如白血病、淋巴瘤或貧血。醫生通常從骨盆或胸骨抽取少量骨髓組織,過程約需15-30分鐘。根據香港血癌基金會的統計,骨髓抽針在白血病確診中的準確率高達90%以上。

2. 腰椎穿刺(脊椎穿刺)

腰椎穿刺常用於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如腦膜炎或多發性硬化症。此外,它還可用於注射麻醉藥(如脊髓麻醉)或化療藥物。術後患者需平躺數小時以避免頭痛等副作用。

3. 胸腔穿刺

胸部抽針的一種,主要用於抽取胸腔積液以緩解呼吸困難,或診斷胸膜疾病。在香港,每年約有2000例胸腔穿刺手術,其中約30%與肺癌相關。

4. 腹腔穿刺

用於抽取腹水或檢查腹腔內器官(如肝臟)的病變。肝硬化患者是腹腔穿刺的常見對象,用以緩解腹脹症狀。

5. 細針穿刺抽吸(FNAC)

FNAC是一種微創技術,常用於甲狀腺結節或淋巴結腫大的診斷。其優勢在於創傷小、恢復快,且能快速區分良性與惡性腫瘤。

6. 羊膜穿刺

羊膜穿刺是產前檢查的重要手段,用於診斷胎兒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綜合症)。香港衛生署建議高齡孕婦或高風險群體接受此項檢查。

三、抽針的風險與注意事項

儘管抽針手術相對安全,但仍存在一定風險,需嚴格遵循醫療規範。 抽針是什麼

1. 感染風險

感染是抽針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為降低風險,醫護人員會嚴格消毒皮膚並使用無菌器械。患者術後應保持穿刺部位清潔,避免接觸污染物。

2. 出血風險

凝血功能異常者需特別注意,術前應告知醫生相關病史。必要時需暫停抗凝血藥物,並在術後加壓止血。

3. 神經損傷風險(腰椎穿刺)

腰椎穿刺可能導致暫時性神經症狀,如腿部麻木或頭痛。術後需平躺休息並補充水分,以減少腦脊液流失引起的不適。

4. 疼痛與不適

抽針過程可能引起輕微疼痛,通常可通過局部麻醉緩解。術後冰敷或服用止痛藥也有助於減輕不適感。

5. 術前準備與術後護理

術前應空腹(某些類型抽針需禁食),並穿著寬鬆衣物。術後避免劇烈運動,並按醫囑定期回診檢查。

四、抽針結果的解讀與意義

抽針結果的準確解讀對後續治療至關重要。

1. 如何與醫生溝通抽針報告

患者應詳細詢問報告中的專業術語,例如「非典型細胞」或「惡性病變」的具體含義。必要時可尋求第二意見以確保診斷準確性。

2. 抽針結果對治療決策的影響

抽針結果直接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例如,惡性腫瘤的診斷可能需要手術或化療,而良性病變則可能只需定期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