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聽器對聽力受損人士的重要性與經濟負擔
聽力受損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溝通,更可能導致社交孤立與心理健康問題。助聽器作為改善聽力的重要工具,能有效提升使用者生活品質。然而,一副品質良好的助聽器價格動輒上萬港元,對許多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根據香港聽力學會統計,約15%香港長者有不同程度聽力障礙,其中僅30%使用助聽器,經濟負擔是主要障礙之一。政府與慈善機構提供的「助聽器資助」計劃,正是為減輕這類經濟壓力而設立。
什麼是助聽器資助?
不同地區/機構的資助計劃概述
香港的助聽器資助主要分為政府補助與非政府機構補助兩大類。政府部門如社會福利署的「計劃」、衛生署的「聽力服務」等,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援。非政府機構如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香港聽障人士協進會等,亦有相關資助項目。這些計劃通常針對特定群體,如長者、低收入家庭或殘疾人士。
資助種類
- 全額補助:涵蓋助聽器全部費用,通常適用於低收入或嚴重聽力受損者
- 部分補助:補貼部分費用,使用者需自行負擔餘額
- 分期付款:與指定機構合作,提供無息或低息分期方案
- 設備借用:短期借用助聽器,適合術後恢復或暫時性聽力受損者
助聽器資助申請資格
年齡限制
多數「長者助聽器資助」計劃要求申請人年滿60歲或以上,部分計劃放寬至50歲。兒童助聽器補助則通常設定上限年齡(如18歲以下)。
聽力損失程度要求
需提供醫院或註冊聽力學家的檢測報告,證明聽力損失達特定標準(通常為雙耳平均聽閾超過40分貝)。不同計劃有不同標準,例如社會福利署的「長者助聽器資助計劃」要求至少55分貝。
經濟狀況審查
| 計劃名稱 | 收入上限(月入) |
|---|---|
| 社會福利署長者計劃 | ≤$15,000(單人) |
| 關愛基金助聽器項目 | ≤$18,000(家庭) |
其他特殊要求
部分計劃要求香港居民身份證及連續居住年限(通常不少於7年),或需提供醫生轉介信。慈善機構資助可能優先考慮特殊個案(如獨居長者、殘疾人士家庭)。
助聽器資助申請流程
準備文件清單
- 身份證明文件(香港身份證副本)
- 最近3個月的收入證明(銀行月結單、稅單等)
- 聽力檢查報告(6個月內有效)
- 住址證明(如水電費單)
- 醫生轉介信(如適用)
申請地點及方式
政府部門申請多可透過區內社會福利署辦事處或衛生署診所辦理,部分支持郵寄或線上申請。慈善機構通常需預約面談,建議先致電查詢。
申請時程及等待時間
從提交申請到獲批平均需4-8週,高峰期(如財政年度結束前)可能延長。部分緊急個案可申請加急處理,需提供醫療證明。
申請助聽器資助的注意事項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聽器
應根據聽力損失類型(傳導性/感音神經性)、程度(輕/中/重度)及生活需求(如是否需要降噪功能)選擇。建議先試用不同型號,注意保修期(通常2-3年)及後續調校服務。
申請前應諮詢專業人士
註冊聽力學家可評估實際需求,避免選擇過度或不足的設備。部分機構提供免費諮詢,如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的「聽覺健康評估服務」。
留意申請截止日期
多數「」計劃設年度配額,額滿即止。關愛基金項目通常每年4月及10月開放申請。
申請後如何追蹤進度
保留申請編號,定期致電查詢。如資料不全,通常會在14天內收到補件通知。獲批後會收到書面通知,需按指定時限購買設備並提交收據報銷。
常見問題解答
Q:非長者可以申請助聽器資助嗎?
A:可以。部分計劃如醫院管理局的「聽覺復康計劃」涵蓋各年齡層,但優先處理兒童及長者個案。
Q:資助是否涵蓋助聽器保養費用?
A:通常不包括日常耗材(如電池、耳模),但部分計劃提供每年1-2次免費保養服務。
善用資助,重拾清晰聽力
聽力健康直接影響生活品質,不應因經濟壓力而延誤治療。透過「」計劃,符合資格人士能以可負擔成本獲得適切協助。建議及早進行聽力檢測,並向社工或專業機構了解最新資助資訊,邁出改善聽力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