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與頸動脈的關係
頸動脈作為腦部血液供應的主要通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兩條位於頸部兩側的大血管,負責將富含氧氣的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大腦。當頸動脈功能正常時,大腦能夠獲得充足的血液供應,維持正常的認知功能和生理活動。然而,當頸動脈出現問題時,特別是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時,腦部的血液供應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頸動脈狹窄導致中風的機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血管腔逐漸變窄,減少流向大腦的血流量,當狹窄程度超過70%時,就會顯著影響腦部供血;二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能破裂,形成血栓堵塞遠端較細的腦血管,或者斑塊碎片脫落成為栓子,隨血流阻塞腦內小動脈。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數據,約有15-20%的缺血性中風是由頸動脈疾病直接引起的。這種類型的卒中往往突然發生,可能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
保持頸動脈健康對預防中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定期進行血管超聲波檢查能夠早期發現頸動脈病變,特別是頸動脈超聲波作為無創檢查手段,可以準確評估血管內膜厚度、斑塊性質和狹窄程度。許多患者往往等到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小中風)症狀才就醫,這時頸動脈可能已經嚴重受損。因此,主動監測頸動脈健康狀況,特別是對於高危人群,應該成為常規健康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頸動脈超聲波:預防中風的第一道防線
頸動脈超聲波檢查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且最重要的頸動脈疾病篩查工具。這項檢查利用高頻聲波探頭在頸部皮膚表面移動,通過接收反射回來的聲波信號,實時生成頸動脈的橫斷面和縱切面圖像。檢查過程中,醫生能夠清晰觀察到血管壁的結構、血流速度以及是否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種無創、無輻射的檢查方式安全性高,適合反复進行以跟踪病情變化。
檢查過程通常需要20-30分鐘,患者只需平躺於檢查床上,頸部輕微後仰。技術人員會在頸部塗抹少量凝膠以提高探頭與皮膚的接觸質量,然後使用探頭在不同部位進行掃描。檢查完全無痛,患者唯一可能感到的不適是探頭輕壓頸部或凝膠的涼意。檢查結束後,放射科醫生會詳細分析圖像,測量血管內膜中層厚度(IMT),評估斑塊的以下特徵:
- 斑塊位置和範圍
- 回聲特性(低回聲斑塊通常提示軟斑塊,更容易破裂)
- 表面規則性(不規則表面增加血栓形成風險)
- 狹窄程度百分比
早期診斷頸動脈疾病對預防中風具有決定性意義。研究顯示,通過頸動脈超聲波發現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並進行積極干預,可將未來中風風險降低50%以上。對於已經出現症狀的患者,及時檢查和治療更是刻不容緩。與冠狀動脈鈣化檢查費用相比,頸動脈超聲波檢查成本較低且更易獲得,使其成為心血管疾病初篩的理想選擇。
誰應該做頸動脈超聲波?
雖然頸動脈超聲波是一項重要的預防性檢查,但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常規進行。特定高危人群應該積極考慮接受這項檢查。首先是有中風家族史的人士,遺傳因素在動脈粥樣硬化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果直系親屬(父母或兄弟姐妹)有過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個人患病風險會顯著增加,建議50歲後定期進行頸動脈評估。
患有代謝性疾病的人群也是重點篩查對象:
- 高血壓患者:長期高血壓會損傷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
- 高血脂患者: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直接促進斑塊形成
-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狀態導致血管炎症反應和內皮功能障礙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同時患有這三種疾病的人群,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高達60%以上。此外,已經出現頸動脈疾病症狀的人必須立即就醫檢查,這些症狀包括:突發性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短暫性單眼失明(一過性黑矇)、言語不清、眩暈或平衡障礙等。即使症狀僅持續幾分鐘就自行緩解(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也預示著嚴重中風的高風險。
年齡是另一個重要因素。50歲以上人士即使沒有明顯危險因素,也應考慮進行基礎評估,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隨年齡進展的過程。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2-3年進行一次頸動脈超聲波檢查,而有危險因素者應每年檢查。值得注意的是,冠狀動脈鈣化檢查費用通常高於頸動脈超聲波,後者作為初步篩查更具成本效益。
頸動脈超聲波後的治療選擇
當頸動脈超聲波檢查發現異常時,醫生會根據狹窄程度、斑塊特性和症狀情況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對於輕中度狹窄(通常指狹窄程度低於50%)且無症狀的患者,藥物治療是首選方案。主要藥物包括:他汀類降脂藥(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可顯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穩定斑塊防止破裂;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減少血栓形成風險;以及血壓和血糖控制藥物。香港醫管局數據顯示,規範藥物治療可使輕中度頸動脈狹窄患者的中風風險降低30-40%。
對於重度狹窄(通常超過70%)或有症狀的患者,可能需要考慮手術干預。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是傳統的開放手術,通過頸部切口直接切除動脈內的斑塊。這種手術已有數十年歷史,技術成熟,長期效果確切。另一種選擇是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這是一種微創介入治療,通過血管內導管技術在狹窄部位放置支架撐開血管。兩種手術的適應症和風險比較如下:
| 治療方式 | 適應症 | 優勢 | 風險 |
|---|---|---|---|
|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 症狀性重度狹窄、較年輕患者、斑塊性質不適合支架 | 長期通暢率高、直接清除斑塊 | 頸神經損傷、心肌梗死、術中卒中風險2-3% |
| 頸動脈支架植入術 | 高齡、合併症多、手術風險高、解剖位置難以手術 | 微創、恢復快、局部麻醉 | 術後再狹窄、遠期效果待觀察、費用較高 |
選擇治療方案時需要綜合考慮患者年齡、整體健康狀況、病變特點和個人意願。無論採取何種治療,後續定期複查頸動脈超聲波至關重要,以監測治療效果和病情變化。同時,患者也應該了解冠狀動脈鈣化檢查費用和相關心血管評估,因為頸動脈疾病往往與冠狀動脈疾病共存。
預防中風的生活方式
除了醫療干預,生活方式的調整對預防頸動脈疾病和中風同樣重要。飲食方面應遵循低鹽、低脂、高纖維原則。建議採用得舒飲食(DASH diet)或地中海飲食模式,多攝入新鮮蔬菜水果、全穀物、堅果和魚類。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限制鈉鹽攝入,每天不超過5克,因為高血壓是頸動脈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香港衛生署調查顯示,本地居民日均鹽攝入量高達8-10克,遠超推薦標準。
規律運動對維持血管健康至關重要。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單車)和2次力量訓練。運動能夠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降低血壓、控制體重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對於已經發現頸動脈斑塊的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可能引起的斑塊破裂風險,建議在醫生指導下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
戒菸限酒是保護血管的重要措施。吸煙會直接損傷血管內皮,促進炎症反應和血栓形成,使中風風險增加2-4倍。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數據表明,戒菸後5年內,中風風險可降至與非吸煙者相近水平。酒精攝入應嚴格限制,男性每日不超過2標準杯,女性不超過1標準杯(1標準杯約含14克純酒精)。
體重管理同樣不可忽視。肥胖特別是腹型肥胖與代謝綜合徵密切相關,後者包括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一系列心血管危險因素。維持體質指數(BMI)在18.5-22.9之間,男性腰圍控制在90厘米以下,女性80厘米以下。通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減重,避免快速減重帶來的代謝紊亂。
總而言之,頸動脈超聲波作為無創、有效的篩查工具,在中風預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結合血管超聲波檢查的其他應用,可以全面評估血管健康狀況。雖然冠狀動脈鈣化檢查費用和相關心血管檢查也需要考慮,但頸動脈評估應作為血管健康管理的起點。通過早期發現、適當治療和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大多數中風事件是可以預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