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腹產傷口種類與癒合過程
剖腹產(又稱開刀生仔)是現代醫學中常見的分娩方式,但手術後的傷口護理至關重要。剖腹產傷口主要分為兩種:橫切口與縱切口。橫切口位於恥骨上方,長度約10~15公分,癒合後疤痕較不明顯;縱切口則從肚臍下方延伸至恥骨,多用於緊急情況。根據香港衛生署數據,約40%的香港孕婦選擇剖腹產,其中橫切口佔比超過80%。
傷口癒合分為三個階段:發炎期(術後1~3天)、增生期(術後3天~3週)與成熟期(術後3週~1年)。發炎期會出現紅腫、疼痛等症狀;增生期傷口開始結痂,膠原蛋白逐漸形成;成熟期疤痕軟化,顏色變淡。若護理不當,可能導致疤痕增生或感染。
傷口護理的重點
清潔與消毒
術後24小時內需保持傷口敷料乾燥,之後可每日以生理鹽水或醫生推薦的消毒液輕拭傷口。香港醫院通常建議使用碘伏溶液,避免酒精直接刺激傷口。清潔時應由內向外單方向擦拭,避免來回摩擦。
保持乾燥與透氣
洗澡後需立即用乾淨毛巾拍乾傷口,或使用低溫吹風機(距離30公分以上)吹乾。建議穿著寬鬆棉質衣物,避免使用塑膠繃帶覆蓋傷口。香港潮濕氣候容易滋生細菌,可於空調環境中適度暴露傷口以促進通風。
避免拉扯與摩擦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按壓腹部減輕張力,起床時先側身再用手臂支撐。術後6週內避免提重物(超過5公斤)、劇烈運動或駕駛。可使用剖腹產專用束腹帶分散壓力,但每天佩戴不超過8小時。
促進傷口癒合的方法
均衡飲食與營養補充
蛋白質(每日70~100克)、維生素C(100毫克)與鋅(15毫克)是傷口癒合關鍵營養素。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顯示,剖腹產婦女補充維生素E可減少30%疤痕增生風險。推薦食物:
- 優質蛋白:魚肉、雞蛋、豆腐
- 維生素C:奇異果、橙子、青椒
- 鋅:牡蠣、南瓜籽、瘦肉
適度運動與按摩
術後2週可開始進行骨盆底肌訓練(凱格爾運動),4週後加入溫和步行(每日15~20分鐘)。疤痕按摩需待傷口完全癒合(約6週後),用指腹以畫圈方式輕壓疤痕,每日5分鐘,配合嬰兒油或醫療級矽膠凝膠效果更佳。
使用除疤產品
香港市面上常見三類除疤產品: 開刀bb奶粉
| 類型 | 作用原理 | 使用時機 |
|---|---|---|
| 矽膠貼片 | 保持疤痕濕潤 | 術後2週開始 |
| 維生素E霜 | 抗氧化 | 痂皮脫落後 |
| 洋蔥提取物凝膠 | 抑制纖維增生 | 術後1個月 |
剖腹產傷口感染的徵兆與處理
香港醫管局統計顯示,約5~10%剖腹產婦女會出現傷口感染。以下為危險信號:
- 持續發燒(體溫超過38°C)
- 傷口滲出黃綠色膿液
- 劇烈疼痛或灼熱感
- 周圍皮膚發紅擴散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輕度感染可能只需口服抗生素,嚴重者需清創處理。切勿自行擠壓傷口或塗抹偏方藥膏。
如何預防蟹足腫與疤痕增生
有蟹足腫體質(家族史或既往疤痕增生)的婦女需特別注意:
- 術後1個月內避免陽光直射疤痕(紫外線會刺激色素沉澱)
- 使用含矽酮成分的疤痕凝膠(經香港 dermatology協會認證產品)
- 考慮壓力療法:穿戴醫療級彈性腹帶6~12個月
若疤痕已增生,可於產後6個月諮詢整形外科,選擇類固醇注射、雷射治療或手術修疤。香港公立醫院提供部分疤痕治療補助,具體可向母嬰健康院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