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吞嚥困難的定義與常見症狀
吞嚥困難(Dysphagia)是指食物或液體從口腔運送到胃部的過程中出現障礙的症狀。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15%的65歲以上長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問題。這種狀況不僅影響營養攝取,更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如吸入性肺炎,據香港醫院管理局資料顯示,因吞嚥困難引起的肺炎佔長者肺炎病例的30%以上。
吞嚥困難的常見症狀表現多樣化:患者在進食過程中經常出現咳嗽或嗆咳,特別是在飲用流質時更為明顯;食物常感覺卡在喉嚨或胸口,需要反覆吞嚥才能通過;用餐時間明顯延長,正常人15分鐘可完成的餐食,患者可能需要30分鐘以上;進食後聲音變得濕潤或發出咕嚕聲;體重不明原因下降也是重要警訊。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會伴隨不明的症狀,這可能與控制吞嚥和聽覺的腦神經受到共同影響有關。
根據症狀嚴重程度,吞嚥困難可分為以下等級:
- 輕度:偶爾嗆咳,進食時間稍長,但不影響正常進食
- 中度:經常嗆咳,需要特別注意食物選擇,進食時間明顯延長
- 重度:每次進食都會嗆咳,需要改變食物質地,有營養不良風險
- 極重度:無法經口進食,需要管灌餵食
吞嚥過程涉及超過30條肌肉和6對腦神經的協調運作,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吞嚥困難。早期識別這些症狀並尋求專業協助,對預防嚴重併發症至關重要。
二、吞嚥困難的可能原因
吞嚥困難的成因複雜多樣,主要可分為神經系統疾病、結構性問題、肌肉問題和其他因素。神經系統疾病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其中中風是導致的主要元兇。香港中風基金會的數據顯示,約65%的中風患者會出現吞嚥困難,其中近半數在急性期需要特殊飲食調整。帕金森氏症患者由於控制吞嚥的腦區受損,約有50-80%會發展出吞嚥問題。阿茲海默症等認知障礙症患者則因忘記如何吞嚥而出現進食困難。
結構性問題包括頭頸部腫瘤,特別是鼻咽癌在香港較為常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每年新增約800例鼻咽癌病例,其中多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經歷吞嚥困難。食道狹窄、食道憩室或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炎都可能阻礙食物通過。頭頸部手術後遺症,特別是甲狀腺手術和頸椎手術,可能損傷控制吞嚥的神經而導致問題。
肌肉問題方面,重症肌無力會導致吞嚥肌肉容易疲勞;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會引起吞嚥肌肉發炎萎縮;肌肉萎縮症患者隨著病程進展,吞嚥功能會逐漸惡化。這些肌肉問題直接影響吞嚥所需的肌肉力量和協調性。
其他重要原因包括老化過程中的自然機能衰退,長者的吞嚥反射會變慢,口腔肌肉力量減弱;某些藥物如抗膽鹼藥物、抗抑鬱藥和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引起口乾或肌肉不協調;放射治療後遺症,特別是頭頸部癌症患者在接受放療後,可能出現長期吞嚥困難;乾燥症候群等自體免疫疾病導致唾液分泌不足,也會增加吞嚥難度。了解這些潛在原因有助於對症下藥,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
三、吞嚥困難的診斷與評估
準確診斷吞嚥困難需要多專業團隊的協作,包括醫生、師和營養師等。診斷過程始於詳細的病史詢問,醫療人員會深入了解患者的症狀表現、持續時間、加重或緩解因素,以及相關的醫療史。特別需要關注的是症狀是否與特定質地的食物有關,是否有體重下降情況,以及是否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描述在出現吞嚥困難的同時,也經歷了突然耳鳴原因不明的狀況,這種關聯性值得特別注意。
臨床吞嚥評估(CSE)是初步評估的重要環節,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言語治療師執行。評估包括觀察患者的口腔結構和功能,檢查嘴唇閉合、舌頭運動、軟顎提升等能力;進行不同質地食物的試食測試,從最安全的質地開始,逐步測試更挑戰性的食物;觀察吞嚥前、中、後的各種跡象,如口腔殘留、喉部上抬、咳嗽反應等。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標準,這項評估通常需要30-60分鐘,準確率可達80%以上。
影像學檢查提供更精確的診斷信息:
錄影螢光吞嚥檢查(VFSS)
被視為吞嚥評估的黃金標準,患者在X光透視下吞食混有鋇劑的不同質地食物,治療師可以實時觀察食物從口腔到食道的完整過程。這種檢查能精確識別吞嚥問題的具體環節,評估誤吸的風險,並測試各種代償策略的有效性。香港主要公立醫院都配備這項設備,檢查時間約15-20分鐘。
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
使用柔軟的內視鏡經鼻腔插入,直接觀察咽喉結構和吞嚥過程。這種檢查的優勢在於不需要輻射,可以在床邊進行,特別適合行動不便的患者。它能清晰顯示喉部感覺、分泌物管理和食物殘留情況。香港的言語治療專科門診普遍提供這項服務。
這些專業評估不僅能確診吞嚥障礙,還能確定其嚴重程度和具體機制,為制定個人化治療計劃奠定基礎。
四、吞嚥困難的治療與復健
言語治療是吞嚥困難復健的核心,由專業言語治療師設計的個別化訓練計劃能顯著改善吞嚥功能。吞嚥訓練包括多種針對性練習:口顏面肌肉運動強化嘴唇、臉頰和下巴肌肉;舌頭運動訓練提高舌頭的靈活性和力量;聲帶內收練習增強喉部閉合能力,防止食物進入氣道;門德爾森手法訓練提升喉部上抬幅度和持續時間;聲門上吞嚥技巧學習在吞嚥前後關閉聲門的保護性策略。根據香港復康會的數據,持續3個月的吞嚥訓練可讓60%的中度吞嚥困難患者恢復安全進食能力。
姿勢調整是簡單有效的代償策略:低頭姿勢利用重力幫助關閉氣道,適合舌根後送不足的患者;頭轉向患側使食物偏向健康側通過,適合單側咽部無力的患者;頭側傾姿勢讓食物依靠重力通過咽部,適合單側口腔或咽部無力的情況。這些姿勢需要言語治療師根據患者具體問題個別化指導。
食物質地調整根據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將食物和液體分為不同等級:
| 食物等級 | 特徵 | 適合人群 |
|---|---|---|
| 細泥狀 | 均質光滑,無顆粒 | 嚴重吞嚥困難者 |
| 細碎濕軟 | 小顆粒,易形成食團 | 中度吞嚥困難者 |
| 軟質易嚼 | 質地柔軟,需少量咀嚼 | 輕度吞嚥困難者 |
藥物治療針對特定病因:質子泵抑制劑治療胃食道逆流相關的吞嚥困難;肉毒桿菌素注射緩解環咽肌痙攣;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药物可能改善相關吞嚥問題。手術治療適用於結構性問題:食道擴張術治療食道狹窄;環咽肌切開術改善環咽肌弛緩不能;喉部懸吊術改善喉部上抬不足。選擇治療方法時需綜合考慮患者具體情況、病因和預後,由專業醫療團隊制定最適合的方案。
五、日常生活中的吞嚥照護技巧
創造適合的進食環境對吞嚥障礙患者至關重要。進食場所應該保持安靜,避免電視、收音機等噪音干擾,因為分心會增加嗆咳風險。光線要充足,讓患者能清楚看到食物。座椅應該提供足夠支撐,餐桌高度要適中,讓患者能保持舒適的進食姿勢。根據香港社署安老服務的建議,照顧者應與患者面對面坐著,保持眼神接觸,這不僅能監測進食情況,還能提供心理支持。避免在疲勞、激動或不適時進食,這些狀態會加重吞嚥困難。
正確的進食姿勢是安全吞嚥的基礎:身體應坐直,稍向前傾,下巴微收,雙腳平放地面;臥床患者則需抬高床頭至少60度,必要時使用專門設計的吞嚥椅。餐具選擇也很重要,小湯匙容量約5毫升為宜,避免使用吸管,因為它會增加液體流速,容易導致嗆咳。有特殊設計的防漏杯或缺口杯可以幫助保持正確頭部姿勢。有些患者可能會發現,在調整進食姿勢後,之前困擾的突然耳鳴原因不明的症狀也有所改善,這可能與頭頸部姿勢改善後,相關神經血管壓迫得到緩解有關。
食物選擇需要特別注意:避免乾燥、易碎的食物如餅乾、蛋糕;避免黏性食物如糯米、年糕;避免混合質地食物如湯中有固體材料;避免有骨、刺的食物或帶皮、籽的水果。食物應該溫度適中,極端溫度可能影響吞嚥反射。適當調味可以刺激唾液分泌,但應避免過辣或過酸的食物。根據香港營養師協會的建議,可以透過添加醬汁、肉汁或奶製品來增加食物的濕潤度,使吞嚥更順暢。
進食速度控制是預防嗆咳的關鍵:每口食物量要小,約3-5毫升開始;充分咀嚼,確保食物形成完整食團;完全吞下一口後再進下一口;餐間可安排1-2秒的停頓。進食過程中要專注於吞嚥,避免交談或大笑。餐後應保持坐姿30分鐘以上,預防胃食道逆流。定期進行口腔清潔,特別注意牙齒、牙齦和舌面的清潔,使用軟毛牙刷和溫和漱口水。假牙佩戴者需確保假牙合適,餐後要取下清洗。這些日常照護技巧需要患者、家屬和照顧者共同學習和實踐,才能有效管理吞嚥困難,提升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