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耳鳴?
是指患者在沒有外部聲音刺激的情況下,耳朵或頭部內部感知到聲音的一種症狀。這種聲音可能表現為鈴聲、嗡嗡聲、嘶嘶聲、轟鳴聲或點擊聲等多種形式,其強度和頻率因人而異。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數據,全港約有15%的成年人曾經歷過持續性耳鳴,其中約2%的患者表示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耳鳴本身並非疾病,而是多種潛在健康問題的表現症狀,需要透過專業醫療評估來確定根本原因。
從醫學角度區分,耳鳴主要分為兩大類型:主觀性耳鳴和客觀性耳鳴。主觀性耳鳴是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病例的99%,只有患者本人能聽到這些聲音,通常與聽覺系統或神經通路異常有關。客觀性耳鳴則相對罕見,不僅患者能聽到,醫師透過聽診器也可能檢測到,這類耳鳴多由血管異常、肌肉抽搐或中耳結構問題引起。值得注意的是,耳鳴可能是暫時性的(如暴露在巨大聲響後短暫出現),也可能是慢性持續性的(持續超過六個月),後者往往需要更積極的醫療介入。
耳鳴的常見成因
耳鳴的成因複雜多元,最常見的與聽力受損密切相關。香港耳科學會2022年的研究顯示,本地約65%的耳鳴病例與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傷有關,特別是經常使用耳機的年輕族群和暴露於高噪音工作環境的從業人員。年齡相關的聽力退化(老年性耳聾)也是重要因素,隨著聽覺毛細胞自然衰減,大腦可能產生異常神經信號補償失去的聽力,從而引發耳鳴。此外,突發性耳聾、耳垢栓塞、中耳炎等耳部疾病都可能伴隨耳鳴症狀。
除了直接的聽力問題,許多全身性疾病也與耳鳴有關。高血壓患者因血管壓力增加影響內耳微循環,可能誘發脈動性耳鳴;貧血導致血液攜氧能力下降,影響內耳功能;甲狀腺功能異常則透過代謝紊亂影響神經系統。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的資料指出,超過200種藥物可能引起或加重耳鳴,包括某些抗生素、抗癌藥物、利尿劑和高劑量的阿斯匹靈。梅尼爾氏症作為內耳疾病,典型症狀包括眩暈、聽力波動和耳鳴,其耳鳴通常隨疾病進展而加劇。顳顎關節障礙患者因下頜關節與中耳結構相鄰,關節問題可能通過神經反射引發耳鳴,這類患者常同時有咀嚼肌疼痛和頭痛症狀。
- 噪音性聽力損傷:長期暴露於85分貝以上環境
- 年齡因素:50歲以上人群發生率明顯上升
- 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影響耳部血流
- 藥物副作用:特別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和化療藥物
- 頭頸部外傷:可能損傷聽神經或內耳結構
如何舒緩耳鳴?
環境噪音管理是緩解耳鳴的首要策略。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建議,在噪音環境工作時應佩戴合適的聽力保護裝置,日常生活中避免長時間使用耳機,若必須使用則遵循「60/60原則」:音量不超過最大值的60%,每次使用不超過60分鐘。居家環境可透過安裝隔音窗、使用地毯和窗簾來降低環境噪音,避免完全靜默的環境,因為絕對安靜可能使耳鳴聲更加明顯。
生活習慣調整對管理耳鳴至關重要。壓力被證實會加重耳鳴感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規律進行冥想、深呼吸或漸進式肌肉放鬆練習,可降低30%的耳鳴困擾程度。保持充足睡眠特別重要,因為疲勞會加劇耳鳴,建議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表,睡前避免使用電子設備。若耳鳴影響入睡,可嘗試將枕頭稍微抬高,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飲食方面,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都會刺激神經系統,可能加重耳鳴症狀,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耳鳴患者每日咖啡因攝取不超過200毫克(約1-2杯咖啡),完全戒煙並限制酒精攝取。
聲音療法已成為耳鳴管理的有效工具。使用白噪音機、風扇或專門的手機應用程式播放穩定背景音,有助於「掩蓋」耳鳴聲,降低其顯著性。自然聲音如雨聲、海浪聲或森林環境音也被證明對部分患者有益,這些聲音可分散大腦對耳鳴的注意力,促進神經系統適應。香港耳鳴互助團體推薦的「豐富聲學環境」策略,建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輕柔背景音樂或有聲讀物,幫助大腦重新學習忽略耳鳴信號。
耳鳴的診斷與治療
當患者因耳鳴就醫時,醫師會進行系統性評估以確定潛在原因。初步診斷通常包括詳細病史詢問和耳鏡檢查,評估外耳道和鼓膜狀況。聽力學檢查(純音聽力測試)可檢測聽力損失類型和程度,有時還會進行耳聲發射檢查評估內耳毛細胞功能。若懷疑特定病因,可能安排顳骨電腦斷層、磁共振成像或血管造影等影像學檢查。香港耳鼻喉科專科醫師通常會使用耳鳴問卷評估工具,如耳鳴功能指數(TFI)或耳鳴障礙問卷(THI),量化耳鳴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程度。
治療方法取決於耳鳴的根本原因和嚴重程度。藥物治療主要針對相關症狀,如抗憂鬱藥物可減輕耳鳴伴隨的情緒困擾,抗焦慮藥物有助於放鬆,血管擴張劑可能改善內耳血液循環。對於合併聽力損失的患者,配戴助聽器是有效策略,現代數位助聽器常內建耳鳴管理程式,可同時放大環境聲音和提供治療性噪音。耳鳴再訓練療法(TRT)結合聲音治療和諮詢教育,目標是促進大腦對耳鳴的習慣化,讓患者最終能忽略這些聲音。認知行為療法(CBT)則專注於改變患者對耳鳴的負面思維和反應模式,研究顯示可顯著降低耳鳴相關困擾。
|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預期效果 |
|---|---|---|
| 藥物治療 | 急性耳鳴、伴隨焦慮憂鬱 | 緩解症狀、改善情緒 |
| 助聽器 | 耳鳴合併聽力損失 | 改善溝通、掩蓋耳鳴 |
| TRT療法 | 慢性頑固性耳鳴 | 促進大腦習慣化 |
| CBT療法 | 耳鳴引起心理困擾 | 改變負面認知模式 |
何時應該尋求醫療協助?
雖然多數耳鳴不表示嚴重健康威脅,但某些情況需要立即醫療關注。若耳鳴突然發生且持續不斷,特別是單側耳鳴,應盡快就醫評估,這可能是突發性耳聾的早期表現,黃金治療期通常為發病後72小時內。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的臨床指引強調,當耳鳴伴隨任何形式的聽力喪失、眩暈、平衡困難或其他神經系統症狀如面部麻木或視力變化時,需排除聽神經瘤、中風等嚴重疾病可能性。
即使沒有上述警示症狀,若耳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也應尋求專業協助。具體指標包括:持續因耳鳴難以入睡或維持睡眠;工作中難以集中注意力;出現情緒問題如易怒、焦慮或憂鬱;避免社交場合因為耳鳴干擾對話。香港衛生署設立的「耳鳴診所」提供跨專業評估和治療,結合耳鼻喉科醫師、聽力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知識,為複雜病例制定個人化管理方案。早期介入不僅能改善症狀,還能預防耳鳴導致的次生問題,如睡眠障礙和心理健康問題,全面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