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一、什麼是反覆性中耳炎?定義與診斷標準

反覆性中耳炎是指患者在特定時間內多次發生急性中耳炎的情況。根據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的臨床指引,若兒童在六個月內發作三次以上,或一年內發作四次以上;成人則是在一年內發作三次以上,即可診斷為反覆性中耳炎。這種疾病特別好發於6個月至3歲的幼兒,統計顯示約有25%的香港幼兒會經歷反覆性中耳炎的困擾。

反覆性中耳炎不僅會造成耳朵疼痛、聽力下降等不適,更可能影響兒童的語言發展與學習能力。由於幼兒的咽鼓管較短且水平,細菌更容易從鼻咽部進入中耳腔,這也是為什麼幼兒特別容易反覆發作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反覆發作的中耳炎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導致鼓膜穿孔、膽脂瘤等嚴重併發症,甚至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傷。

診斷反覆性中耳炎需要符合以下標準:必須有明確的急性發作病史,每次發作時透過耳鏡檢查確認中耳腔內有積液或鼓膜充血、膨出等發炎跡象,且發作間隔期間症狀完全緩解。這種反覆發作的模式往往讓患者與家屬感到十分困擾,需要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進行全面評估與長期管理。

二、反覆性中耳炎的常見原因

1. 免疫力低下

免疫系統功能不全是導致中耳炎反覆發作的重要因素。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經常感冒或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其反覆性中耳炎的發生率比一般人高出3.2倍。當免疫力下降時,鼻腔和咽喉部的病原體更容易透過咽鼓管入侵中耳腔,引發感染。特別是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加上群體生活環境中容易交叉感染,使得這個年齡層成為高風險族群。

2. 過敏體質

過敏性鼻炎患者是反覆性中耳炎的另一大高危族群。香港過敏科醫學會的統計指出,約有68%的反覆性中耳炎患者同時患有過敏性鼻炎。過敏反應會導致鼻腔黏膜腫脹,進而影響咽鼓管的通氣功能,造成中耳腔負壓和積液,為細菌滋生創造有利環境。常見的過敏原包括塵蟎、花粉、寵物皮屑等,在香港潮濕的氣候條件下,塵蟎過敏尤其普遍。

3. 環境因素

環境中的刺激物是誘發中耳炎的重要外在因素。香港衛生署的調查發現,家中有人吸菸的兒童,發生反覆性中耳炎的風險增加2.5倍。二手菸中的化學物質會損害咽鼓管黏膜的纖毛運動功能,降低中耳腔的防禦能力。此外,空氣污染如懸浮粒子PM2.5也會加劇呼吸道炎症反應,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空氣污染指數高的日子,兒童中耳炎就診率明顯上升。

4. 不當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濫用是導致中耳炎反覆發作的隱形殺手。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的數據顯示,約有35%的中耳炎患者存在抗生素使用不當的情況,包括未完成療程、自行停藥或頻繁更換不同種類的抗生素。這種不當用藥容易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使得後續治療更加困難,形成惡性循環。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中耳炎都需要使用抗生素,病毒性中耳炎使用抗生素反而可能破壞正常的菌群平衡。

5. 潛在的結構性問題

咽鼓管功能障礙是反覆性中耳炎最常見的結構性原因。咽鼓管負責平衡中耳腔與外界氣壓,並排出中耳分泌物。當這個機制出現問題時,就容易導致液體積聚和反覆感染。其他結構性問題還包括腺樣體肥大、顎裂等。香港兒童中約有15%存在不同程度的腺樣體肥大問題,肥大的腺樣體會阻塞咽鼓管開口,直接影響中耳的通氣和引流功能。

三、如何診斷反覆性中耳炎?詳細檢查不可少

1. 詳細病史詢問

完善的病史收集是診斷反覆性中耳炎的基礎。醫師需要詳細了解發作的頻率、持續時間、嚴重程度、相關症狀(如發燒、聽力變化)、先前治療方式與效果等。特別重要的是記錄每次發作的具體時間點,這有助於確認是否符合反覆性中耳炎的診斷標準。此外,還需要詢問患者的過敏史、家族史、生活環境(如是否接觸二手菸)、就讀學校類型等相關因素。

2. 耳鏡檢查

耳鏡檢查是診斷中耳炎最直接的方法。醫師透過耳鏡觀察鼓膜的狀態,包括顏色、透明度、位置、是否有穿孔或積液等。急性發作時,鼓膜通常呈現充血、紅腫、膨出等現象;慢性期則可能看到鼓膜內陷、混濁、或有液平面。氣動耳鏡更能評估鼓膜的活動度,當鼓膜活動不良時,強烈暗示中耳腔內有積液存在。這項檢查快速、無痛,且能提供重要的診斷依據。

3. 聽力檢查

聽力評估對於診斷反覆性中耳炎至關重要。中耳積液會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通常表現為輕至中度的聽力下降。香港聽力學院的標準檢查流程包括純音聽力檢查和語音辨識測試。兒童可能需要進行遊戲聽力檢查或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等客觀檢查。定期聽力追蹤不僅能評估治療效果,還能及時發現可能的永久性聽力損傷,特別是對於語言發展關鍵期的幼兒更是重要。

4. 鼓室圖檢查

鼓室圖是一種客觀評估中耳功能的檢查方法。透過測量鼓膜在不同壓力下的順應性,可以判斷中耳腔是否有積液、咽鼓管功能是否正常。正常的鼓室圖呈現A型曲線,而中耳積液時通常表現為B型(平坦型)曲線,負壓狀態則呈現C型曲線。這項檢查特別適合用於配合度較差的幼兒,以及需要客觀記錄中耳狀況的長期追蹤病例。

5. 過敏原檢測

對於懷疑與過敏相關的反覆性中耳炎,過敏原檢測是必要的檢查項目。香港過敏測試中心提供的檢測方式包括皮膚點刺測試和特異性IgE血液檢測。常見的檢測過敏原包括:

  • 室內過敏原:塵蟎、蟑螂、黴菌、寵物皮屑
  • 室外過敏原:花粉、空氣污染物
  • 食物過敏原:牛奶、雞蛋、海鮮等

找出具體的過敏原有助於制定針對性的避免策略和治療方案。

6. 鼻咽鏡檢查

鼻咽鏡檢查能直接觀察鼻咽部的解剖結構,特別是評估腺樣體大小和咽鼓管開口狀況。這項檢查使用柔軟的光纖內視鏡從鼻腔進入,可以清楚看到是否有腺樣體肥大、鼻息肉、腫瘤等病變阻塞咽鼓管。對於頑固性反覆中耳炎患者,鼻咽鏡檢查是必不可少的評估工具,能幫助醫師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腺樣體切除等手術治療。

四、反覆性中耳炎的治療策略

1. 加強免疫力

提升自身免疫力是預防中耳炎反覆發作的基礎策略。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 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A、C、E和鋅,這些營養素對免疫系統功能至關重要
  • 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兒童每天應睡眠8-10小時,成人7-8小時
  • 適度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等
  • 壓力管理:學習放鬆技巧,避免長期壓力影響免疫功能

研究顯示,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中耳炎復發率可降低40%以上。

2. 控制過敏

有效控制過敏是打破中耳炎反覆發作循環的關鍵。治療策略包括:

  • 避免過敏原:根據過敏原檢測結果,採取相應的避免措施,如使用防蟎寢具、保持室內濕度50%以下、定期清潔空調濾網等
  • 藥物治療: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抗組織胺、鼻用類固醇噴劑、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等藥物控制過敏症狀
  • 免疫療法:對於嚴重的過敏患者,可考慮過敏原免疫治療,逐步建立對過敏原的耐受性

香港過敏治療中心的數據顯示,有效控制過敏可將中耳炎復發風險降低60%。

3. 改善環境

環境因素的改善對預防中耳炎復發有顯著效果。具體措施包括:

  • 戒菸與避免二手菸:家中嚴格執行無菸政策,遠離吸菸場所
  • 使用空氣清淨機:選擇具有HEPA濾網的空氣清淨機,有效去除空氣中的過敏原和污染物
  • 控制室內濕度:維持相對濕度在40-50%之間,抑制塵蟎和黴菌生長
  • 定期清潔:每週使用吸塵器清潔地毯和家具,減少灰塵積聚

香港環境保護署的研究表明,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可降低30%的呼吸道感染發生率。

4. 鼓膜置管術

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的頑固性反覆中耳炎,鼓膜置管術是有效的治療選擇。這項手術是在鼓膜上放置一個微小的通氣管,幫助平衡中耳壓力並引流積液。香港耳鼻喉科中心的統計顯示,鼓膜置管術能有效改善85%患者的症狀,特別適合以下情況:

  • 持續性中耳積液超過3個月
  • 反覆急性發作超過6次/年
  • 合併明顯聽力損失影響語言發展
  • 鼓膜嚴重內陷或已有併發症跡象

通氣管通常會留置6-12個月,期間需要定期回診檢查並注意避免耳朵進水。

5. 腺樣體切除術

當腺樣體肥大是導致反覆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時,腺樣體切除術能有效解決問題。這項手術切除阻塞咽鼓管開口的肥大腺樣體,恢復中耳的正常通氣功能。香港兒童醫院的數據顯示,合併進行腺樣體切除和鼓膜置管術的患者,術後中耳炎復發率顯著降低。手術適應症包括:

  • 明顯的腺樣體肥大影響鼻呼吸或咽鼓管功能
  • 反覆性鼻竇炎合併中耳炎
  • 保守治療3-6個月無效的持續性中耳積液
  • 睡眠呼吸中止症合併中耳問題

6.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正確使用抗生素是治療反覆性中耳炎的重要環節。香港衛生署的治療指引強調:

  • 嚴格掌握適應症:細菌性中耳炎才需要使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不應使用
  • 選擇適當藥物:首選amoxicillin,過敏者可使用cephalosporins類藥物
  • 足夠療程:通常需要7-10天的完整療程,即使症狀改善也不應自行停藥
  • 定期評估療效:用藥48-72小時後應評估症狀改善情況,必要時調整用藥方案

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僅能有效控制感染,還能減少抗藥性的產生。

五、如何預防反覆性中耳炎?生活習慣大改造

1. 勤洗手,保持衛生

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呼吸道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

  • 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手至少20秒,特別是在進食前、如廁後、從公共場所返家後
  • 教導兒童正確的洗手方法,並養成習慣
  • 避免用手觸摸眼、鼻、口,減少病原體進入體內的機會
  • 定期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門把、玩具、電子設備等

研究顯示,勤洗手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達30%,間接減少中耳炎的發生機會。

2. 避免接觸過敏原

針對性避免過敏原是預防過敏相關中耳炎的有效方法。具體措施包括:

  • 使用防蟎寢具套,每週以55°C以上熱水清洗寢具
  • 保持室內濕度40-50%,使用除濕機控制濕度
  • 移除地毯、絨毛玩具等容易積聚過敏原的物品
  • 花粉季節關閉窗戶,使用空調過濾空氣
  • 定期使用具有HEPA濾網的吸塵器清潔環境

香港過敏預防指南指出,完善的過敏原控制可減少60%的過敏症狀發作。

3. 戒菸並避免二手菸

菸草煙霧是強烈的呼吸道刺激物,戒菸和避免二手菸對預防中耳炎至關重要。香港吸菸與健康委員會的資料顯示:

  • 家中有吸菸者的兒童,中耳炎發生率是無菸家庭的2.5倍
  • 二手菸會損害咽鼓管黏膜的纖毛功能,降低中耳防禦能力
  • 即使在室外吸菸,菸草殘留物(三手菸)仍會附著在衣物和家具上持續造成危害

建議採取徹底的無菸環境,包括家中、車內和常活動的空間都應嚴格禁菸。

4. 提升免疫力

強化免疫系統是預防所有感染的基礎,具體方法包括:

  • 均衡營養:確保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 充足睡眠:兒童每天需要9-11小時睡眠,成人7-9小時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 壓力調適:學習放鬆技巧,維持心理健康
  • 接種疫苗:按時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

香港衛生署的研究表明,綜合性的免疫力提升措施可降低25%的呼吸道感染風險。

六、反覆性中耳炎的長期追蹤與管理

反覆性中耳炎需要長期的系統性管理,而非單次治療就能解決。香港耳鼻喉科專科學院建議的追蹤計畫包括:定期每3-6個月回診檢查,即使沒有急性症狀也應持續監測中耳狀況。追蹤內容應包括完整的耳鼻喉檢查、聽力評估和鼓室圖檢查,建立個人的健康檔案記錄每次發作情況和治療反應。

對於兒童患者,需要特別關注語言發展和學習表現。香港教育大學的研究顯示,持續性中耳積液可能導致輕度聽力損失,影響語言 acquisition 和學業成績。建議家長和教師密切觀察兒童的聽覺行為變化,如經常要求重複說話、看電視音量過大、注意力不集中等跡象,及時進行聽力評估。

長期管理還包括生活習慣的持續改善和環境控制。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如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等,需要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而非短期措施。環境控制如避免過敏原、維持無菸環境等也應該長期堅持。香港病人組織的經驗分享顯示,建立支持系統和病友交流平台有助於患者和家屬堅持長期管理計畫。

最重要的是建立與醫療團隊的長期合作關係。選擇信任的耳鼻喉科醫師定期追蹤,讓醫師熟悉患者的個人病史和治療反應,能更精準地調整治療策略。同時,學習識別中耳炎的早期症狀,掌握適當的自我照護方法,知道何時需要尋求醫療協助,這些都是成功長期管理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