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Ganglion Cyst)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塊,主要形成於關節囊或腱鞘周圍。這些囊腫內部充滿黏稠的膠狀液體,質地通常柔軟或略帶彈性,大小從豌豆到核桃不等。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統計,這類囊腫約佔所有軟組織腫瘤的60%,其中女性患者比例略高於男性,好發年齡集中在20-40歲之間。
從解剖學角度來看,腱鞘囊腫的典型特徵包括:
- 囊壁由緻密纖維組織構成,缺乏真正的上皮細胞內襯
- 囊內液體為透明黏稠的膠質,主要成分為葡萄糖胺聚糖
- 與關節腔或腱鞘可能存在細小的連接通道
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是手腕背側(約佔70%),其次為手腕掌側、手指基節的掌側面(又稱為黏液囊腫),以及腳踝周圍。值得注意的是,手指部位的腱鞘囊腫常與遠端指間關節的退行性變化有關,可能伴隨甲床變形等現象。雖然多數腱鞘囊腫為單發性,但約有10-15%的患者可能出現多發性囊腫,這類情況更需要詳細評估潛在的關節病變。
臨床觀察發現,手腕背側的腱鞘囊腫多起源於舟月韌帶區域,而掌側囊腫則常與橈動脈相鄰,這在進行治療時需要特別注意血管保護。腳踝部位的囊腫則常見於脛前肌腱或伸拇長肌腱周圍,可能影響穿鞋與行走的舒適度。
腱鞘囊腫的成因
目前醫學界對腱鞘囊腫的形成機制尚無完全定論,但主要理論集中在「關節囊或腱鞘組織突出學說」。這個理論認為,由於關節囊或腱鞘的結締組織發生退化或損傷,導致局部弱化形成疝氣狀突出,隨後這些突出物與原結構之間的通道閉合,形成獨立的囊腫結構。香港骨科醫學會2022年的研究指出,約有45%的腕部腱鞘囊腫患者可透過高解析度超音波觀察到與關節腔相連的細小莖部。
重複性動作與過度使用是誘發腱鞘囊腫的重要風險因素。根據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的數據,從事重複性手腕作業的族群(如打字員、生產線工人、廚師)發生腕部腱鞘囊腫的機率較一般人群高出3.2倍。持續的機械性壓力會導致關節囊微損傷,促使關節液積聚形成囊腫。特別是需要反覆抓握、扭轉或承重的工作,更容易在手腕和手指形成這類病變。
| 職業類別 | 相對風險比 | 常見發生部位 |
|---|---|---|
| 文書處理人員 | 2.8倍 | 手腕背側 |
| 餐飲從業人員 | 3.5倍 | 手腕掌側 |
| 建築工人 | 4.1倍 | 手腕與腳踝 |
| 音樂家 | 3.9倍 | 手指與手腕 |
外傷或損傷也是不可忽視的成因。急性關節扭傷、骨折後或手術後的疤痕組織,都可能改變局部生物力學結構,誘發囊腫形成。研究顯示,約15-20%的腕部腱鞘囊腫患者有明確的外傷史。此外,潛在的關節病變如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這類患者的囊腫往往與關節退化的程度呈正相關。
其他潛在因素包括遺傳傾向與結締組織特性。臨床觀察發現,腱鞘囊腫有家族聚集現象,顯示某些基因可能影響結締組織的強度與修復能力。此外,關節鬆弛度較高的人群也似乎較易發展出腱鞘囊腫,這可能與關節穩定性不足導致額外機械壓力有關。
腱鞘囊腫的症狀
最典型的症狀是可觸摸到的腫塊,這些腫塊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 圓形或橢圓形外觀,邊界清晰
- 質地從柔軟到堅韌不等,但通常有彈性感
- 大小可能隨時間變化,有時會自行縮小甚至消失
- 與深層結構固定,但表層皮膚可自由移動
約有35%的腱鞘囊腫患者會出現疼痛與不適感,這種疼痛通常為鈍痛或壓痛,在活動相關關節時可能加劇。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的研究數據顯示,手腕掌側的囊腫較易引起疼痛,因為這個區域的神經血管分布更為密集。疼痛強度與囊腫大小不一定成正比,有時小型但位置敏感的囊腫反而會引起更明顯的症狀。
活動受限是另一個常見問題,特別是當囊腫位於關節活動路徑上或達到一定大小時。手腕背側的腱鞘囊腫可能在極度屈腕時產生機械性阻擋,而手指的囊腫則可能影響抓握功能。根據香港復康會的臨床觀察,約25%的腕部腱鞘囊腫患者報告有手腕活動範圍減少的現象,其中背屈受限最為常見。
神經壓迫症狀值得特別關注,當囊腫壓迫到周圍神經時,可能引起麻木、刺痛或肌肉無力。手腕掌側的囊腫可能壓迫正中神經導致腕隧道症候群,表現為拇指、食指和中指的麻木感。腳踝部位的囊腫則可能壓迫腓總神經,引起足背感覺異常和足部下垂。香港神經學會的資料顯示,約8%的腱鞘囊腫患者會出現明顯的神經壓迫症狀,這類情況通常需要更積極的治療介入。
症狀嚴重程度分級
臨床上可根據症狀影響程度將腱鞘囊腫分為三級:
- 輕度:可觸及腫塊但無疼痛或功能影響
- 中度:間歇性疼痛,特定活動時症狀加劇
- 重度:持續疼痛、明顯活動受限或神經壓迫症狀
如何診斷腱鞘囊腫
診斷腱鞘囊腫的第一步是詳細的醫師問診與身體檢查。醫師會詢問腫塊何時出現、大小變化、相關症狀以及職業和活動史。身體檢查時,醫師會仔細觸診腫塊的位置、大小、質地、活動度與壓痛情況。典型的身體檢查包括:
- 透光試驗:用手電筒照射腫塊,囊腫通常會透光
- 觸診評估:確認腫塊是否固定於深層結構
- 神經學檢查:測試相關區域的感覺與肌力
- 特定動作測試:評估關節活動時症狀的變化
X光檢查主要用於排除骨骼相關問題,如骨刺、關節炎或腫瘤。雖然腱鞘囊腫本身在X光下不顯影,但約20%的病例可能發現伴隨的關節退化性變化。香港放射科學院的指引建議,對於持續存在的腱鞘囊腫,特別是伴有疼痛的年長患者,應進行X光檢查以評估潛在的骨關節炎。
超音波檢查是確認腱鞘囊腫的首選影像學工具,具有即時、無輻射且成本較低的優勢。超音波能夠:
- 明確顯示囊腫的囊性結構,區分實心腫瘤
- 確認囊腫與關節或肌腱的關係
- 評估囊腫內部的血流情況(通常缺乏血流信號)
- 引導診斷性抽吸或治療性注射
根據香港超音波醫學會的標準,典型的腱鞘囊腫在超音波下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無回聲或低回聲結構,後方可能有回聲增強現象。多普勒模式下則顯示內部無血流信號,這有助於與實心腫瘤區分。
MRI(核磁共振成像)用於更詳細的評估,特別是在以下情況:
- 診斷不明確,需要排除其他軟組織腫瘤
- 復發性囊腫,需要評估解剖結構細節
- 計畫手術治療,需要精確定位囊腫起源
- 深層部位囊腫,臨床檢查難以評估
MRI能清晰顯示囊腫與周圍神經血管的關係,並準確評估囊腫的莖部與關節腔的連接情況。香港專科醫院的數據顯示,MRI對腱鞘囊腫的診斷準確率可達95%以上,特別是在評估腕部深層囊腫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對於不典型的病例,MRI還能幫助鑑別腱鞘巨細胞瘤、脂肪瘤等其他軟組織病變。
鑑別診斷要點
在診斷過程中,醫師需要將腱鞘囊腫與以下疾病進行區分:
- 腱鞘巨細胞瘤:通常較硬,生長緩慢,可能導致骨侵蝕
- 脂肪瘤:質地更軟,邊界不如囊腫清晰
- 表皮樣囊腫:與皮膚相連,內容物為角質而非膠狀液體
- 動脈瘤:有搏動感,多普勒超音波可確認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