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症狀

一、寶寶中耳炎有多常見?

在香港,中耳炎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數據顯示,約有80%的兒童在3歲前至少經歷過一次急性中耳炎,其中6-18個月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每年可能反覆發作2-3次,特別是在季節交替和流感高發期。

為什麼寶寶特別容易受到中耳炎的困擾呢?這主要與他們的生理結構特點有關。嬰幼兒的耳咽管(連接中耳和鼻咽部的管道)相對較短、較寬,且呈水平位置。這種結構使得鼻腔和喉部的分泌物更容易逆流至中耳腔。同時,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對抗細菌和病毒的能力較弱。再加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經常處於平躺姿勢,特別是餵奶時,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中耳炎的發生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集體照顧環境中的寶寶發病率更高。香港的托兒所和幼兒園中,患有中耳炎的嬰幼兒比例往往較高,這與密集環境中感染容易傳播有關。因此,了解中耳炎症狀對父母來說至關重要。

二、寶寶中耳炎的症狀辨識

抓耳朵、拉扯耳朵:寶寶可能表達不適的方式

當寶寶出現反覆抓耳朵、拉扯耳廓的行為時,這往往是中耳炎症狀的早期表現。由於嬰幼兒無法用語言表達疼痛,他們會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耳內的不適感。父母可能會觀察到寶寶特別喜歡在某側耳朵上反复摩擦,甚至會因為用力過猛而在耳朵周圍留下抓痕。

哭鬧不停、煩躁不安

中耳炎引起的疼痛會讓寶寶表現出異常的煩躁和哭鬧。這種哭鬧與平常的哭泣不同,通常更為尖銳和持久,特別是在平躺時更為明顯,因為這個姿勢會增加中耳壓力。父母可能會發現原本乖巧的寶寶突然變得難以安撫,這正是中耳炎症狀的典型表現。

發燒:寶寶中耳炎常見的症狀之一

急性中耳炎通常伴隨發燒症狀,體溫可能達到38-39°C。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資料,約70%的中耳炎患兒會出現發燒現象。這種發燒往往在夜間加劇,與中耳內壓力變化有關。父母需要密切監測寶寶的體溫變化,並注意是否伴有其他中耳炎症狀。

食慾不振、拒絕喝奶

吸吮和吞嚥動作會改變中耳壓力,加劇疼痛感,因此患有中耳炎的寶寶經常表現出食慾下降。父母可能會觀察到寶寶在餵奶時哭鬧、推開奶瓶,或者只喝幾口就拒絕繼續進食。這種進食困難如果持續存在,可能導致寶寶體重下降或脫水。

睡眠品質差:影響寶寶的睡眠模式

中耳炎症狀在夜間往往更加明顯,這是因為平躺時中耳分泌物無法順利引流,導致壓力增加。寶寶可能會頻繁夜醒、哭鬧,或者需要被抱著才能入睡。睡眠模式的突然改變應引起父母警惕,特別是當伴隨其他中耳炎症狀時。

耳朵流膿:需要特別注意的狀況

當中耳內壓力過大導致耳膜破裂時,會出現耳朵流膿的現象。這通常表現為黃色或帶血色的分泌物從耳道流出,有時會在枕頭上留下痕跡。雖然流膿後寶寶的疼痛感可能暫時緩解,但這是一個需要立即就醫的嚴重中耳炎症狀。

三、寶寶中耳炎的成因解析

感冒是引發寶寶中耳炎最常見的原因。當寶寶感冒時,鼻腔和咽喉部的黏膜會腫脹,影響耳咽管的正常功能。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約有60%的兒童中耳炎是感冒的併發症。病毒或細菌通過耳咽管進入中耳腔,在那裡繁殖並引起炎症反應。

不正確的餵奶姿勢也是導致中耳炎的重要因素。如果讓寶寶平躺著喝奶,奶水可能通過耳咽管流入中耳,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香港衛生署建議,餵奶時應將寶寶抱在半坐臥的姿勢,餵奶後也應保持這個姿勢15-20分鐘,避免立即平躺。

使用奶嘴的習慣與中耳炎的發生也有一定關聯。頻繁使用奶嘴可能影響耳咽管的開合功能,增加中耳壓力變化的風險。特別是長期含著奶嘴睡覺的寶寶,中耳炎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建議父母限制奶嘴使用時間,並在寶寶入睡後輕輕取出。

環境因素同樣不容忽視。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暴露在二手煙環境中的寶寶,中耳炎的發病風險比無煙環境的寶寶高出37%。香煙中的化學物質會刺激呼吸道黏膜,影響耳咽管功能。此外,空氣污染嚴重時,懸浮粒子可能攜帶病原體進入呼吸道,間接引發中耳炎症狀。

四、寶寶中耳炎的診斷與治療

何時該帶寶寶去看醫生?

當寶寶出現持續哭鬧、發燒超過38°C、拒絕進食等中耳炎症狀時,應盡快就醫。特別是出現耳朵流膿、頸部僵硬或意識改變等嚴重症狀時,需要立即前往急診。香港衛生署建議,3個月以下的嬰兒一旦出現發燒就應立即就醫,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免疫系統較弱,病情可能快速惡化。

醫師檢查與診斷方法

兒科醫師會使用耳鏡仔細檢查寶寶的耳膜狀況。正常的耳膜是珍珠灰色的半透明膜,而患有中耳炎時耳膜會發紅、膨出,有時還能觀察到液體或氣泡。對於較大的兒童,醫師可能會進行聽力檢查或鼓室圖檢查,以評估中耳功能狀態。這些檢查都是無痛的,父母無需擔心。

藥物治療:抗生素的使用原則

香港兒科醫學會的治療指南建議,2歲以下嬰幼兒的急性中耳炎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等,療程一般為7-10天。即使寶寶的症狀在用藥2-3天後改善,也必須完成整個療程,以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或疾病復發。醫師同時會開立退燒藥和止痛藥來緩解中耳炎症狀。

其他治療方式:緩解症狀的方法

對於反覆發作的中耳炎,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鼓膜切開術,放置通氣管來幫助中耳引流。這種小手術能有效改善中耳通氣,減少積液,降低復發風險。此外,物理治療如耳部吹張法也能幫助改善耳咽管功能,但需要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

五、寶寶中耳炎的居家護理技巧

正確清潔寶寶的耳朵

清潔寶寶耳朵時,只需用濕毛巾輕輕擦拭外耳廓即可,切勿使用棉花棒深入耳道,這可能將污垢推入更深處,甚至損傷耳膜。如果發現耳垢過多,可以請醫師專業處理。保持耳朵乾燥也很重要,洗澡時可輕壓耳廓蓋住耳道入口,避免水分進入。

保持寶寶鼻腔暢通

鼻腔暢通能減輕耳咽管壓力,緩解中耳炎症狀。父母可以使用生理鹽水鼻噴劑軟化鼻垢,再用吸球輕輕吸出。較大的寶寶可以教導正確的擤鼻涕方法:一次按住一個鼻孔,輕輕吹氣。保持室內空氣濕度在50-60%也有助於維持呼吸道黏膜健康。

調整餵奶姿勢

餵奶時應將寶寶的頭部抬高30-45度,這個角度能有效防止奶水逆流。餵奶後要記得拍嗝,保持直立姿勢15-20分鐘。如果是瓶餵,要選擇合適的奶嘴孔洞大小,避免寶寶因吸吮過急而吸入過多空氣。

舒緩寶寶的不適:溫敷、輕輕按摩

用溫熱的毛巾敷在寶寶的耳部(注意溫度不可過高),可以幫助緩解疼痛。輕輕按摩耳廓周圍的穴位也能提供舒適感。保持寶寶直立或半臥姿勢有助於中耳引流,減輕壓力感。這些方法雖然不能治癒中耳炎,但能讓寶寶在就醫前感覺舒服一些。

注意飲食:補充營養,增強抵抗力

適當補充維生素C、鋅等營養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力。香港衛生署建議,6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適量攝取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如橙汁、胡蘿蔔泥等。確保寶寶充足的水分攝取也很重要,特別是在發燒期間,這有助於稀釋分泌物,促進排出。

六、寶寶中耳炎的預防措施

預防感冒是減少中耳炎發生的重要環節。香港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家長應教導孩子正確的洗手方法,使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至少20秒。在流感季節避免帶寶寶到人多擁擠的場所,家中有人感冒時應佩戴口罩,定期消毒常接觸的表面。

避免二手煙暴露至關重要。香煙煙霧中的有害物質會損傷呼吸道纖毛功能,增加中耳炎風險。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的數據顯示,無煙環境中的兒童中耳炎發病率明顯較低。家長應確保家中和車內完全禁煙,並避免帶寶寶到有煙霧的場所。

按時接種疫苗能有效預防多種可能引發中耳炎的疾病。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中的肺炎鏈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都能降低中耳炎發生率。研究顯示,接種這些疫苗的兒童中耳炎發病率可降低20-30%。父母應確保寶寶按時完成所有建議的疫苗接種。

母乳哺育是增強寶寶免疫力的天然方式。香港衛生署的資料表明,母乳餵養至少6個月的寶寶,中耳炎的發生風險比配方奶餵養的寶寶低50%。母乳中的抗體和免疫因子能幫助寶寶建立更強大的免疫系統,有效抵抗各種感染,包括中耳炎症狀的發生。

七、早期發現與積極治療,守護寶寶的聽力健康

中耳炎雖然常見,但通過及時的識別和適當的治療,大多數寶寶都能完全康復而不留後遺症。父母需要細心觀察寶寶的行為變化,特別是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不適的嬰幼兒。熟悉各種中耳炎症狀的表現形式,能夠幫助家長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並採取行動。

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強調,反覆或未經治療的中耳炎可能影響寶寶的聽力發展,進而影響語言學習能力。因此,定期帶寶寶進行健康檢查,包括聽力篩查,是預防長期併發症的重要措施。當發現任何可疑的中耳炎症狀時,都應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而不是自行用藥或等待症狀自行消失。

通過綜合運用預防措施、早期識別和適當治療,父母完全可以保護寶寶遠離中耳炎的困擾。記住,對中耳炎症狀的警覺性和及時行動,是守護寶寶聽力健康的最佳保障。每個寶寶都值得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而父母的細心呵護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