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肺科檢查

胸肺科檢查項目的種類與目的

胸肺科檢查是評估肺部健康的重要手段,涵蓋多種檢查項目,每種項目各有其獨特的原理和應用範圍。這些檢查不僅能幫助醫生診斷疾病,還能監測治療效果。例如,胸部X光適合初步篩檢肺部異常,而支氣管鏡則能深入觀察氣管內部。選擇合適的檢查項目需考慮症狀、病史以及醫生的建議。香港胸肺科學會指出,早期發現肺部問題能顯著提高治療成功率,因此定期檢查至關重要。

非侵入性檢查

胸部X光:快速、簡單,初步篩檢肺部疾病

胸部X光是胸肺科檢查中最基礎的項目,透過電磁波成像,能快速檢測肺部感染、腫瘤或氣胸等問題。其優點在於操作簡便且成本較低,適合大規模篩檢。根據香港衛生署數據,每年約有30萬人接受胸部X光檢查,其中約5%發現異常需進一步診斷。

肺功能測試:評估肺部容量和氣流速度

肺功能測試透過測量呼吸氣流和容量,診斷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疾病。受測者需配合指令進行深呼吸和快速呼氣,過程約20分鐘。香港胸肺基金會建議,40歲以上吸煙者應每年接受一次肺功能測試,以早期發現COPD。

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與痰液檢查

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是一種非侵入性方法,透過指尖感測器測量血氧濃度,適用於監測呼吸衰竭患者。痰液檢查則透過分析痰液中的細菌或細胞,診斷感染或肺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痰液檢查在肺癌早期診斷中準確率達60%。

侵入性檢查

支氣管鏡檢查:直接觀察氣管和支氣管

支氣管鏡檢查是將細長管狀儀器經口或鼻插入氣管,直接觀察內部狀況並取樣。此檢查對診斷肺癌、結核病等具有高準確性,但需局部麻醉。香港大學研究指出,支氣管鏡檢查的併發症率低於1%,安全性高。

胸腔穿刺術與肺部切片

胸腔穿刺術用於抽取胸腔積液,分析其成分以診斷感染或腫瘤。肺部切片則透過穿刺或手術取得肺組織,進行病理分析。這兩種檢查對確診肺癌或間質性肺病至關重要,但需謹慎評估風險。

影像學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CT)與磁振造影(MRI)

CT掃描提供高解析度的肺部橫切面影像,能發現微小腫瘤或複雜病變。MRI則擅長顯示軟組織和血管結構,適用於評估腫瘤侵犯範圍。香港放射科學院建議,肺癌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低劑量CT檢查。

核子醫學掃描

核子醫學掃描透過追蹤放射性物質分布,評估肺部血流和通氣功能,常用於診斷肺栓塞。此技術能提供功能性影像,補充CT或MRI的結構性資訊。

胸肺科檢查的最新發展趨勢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與液態活檢

LDCT是近年肺癌篩檢的重大突破,輻射劑量較傳統CT低50%,適合長期監測。液態活檢則透過血液檢測肺癌基因突變,避免侵入性檢查。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顯示,液態活檢對晚期肺癌的檢測靈敏度達80%。

人工智慧輔助診斷

人工智慧(AI)已應用於胸肺科影像分析,能自動標記可疑病變並量化疾病進展。香港科技園的AI系統在肺結節檢測中準確率超過90%,大幅提升診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