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英文

一、什麼是中耳炎?

中耳炎(英文:Otitis Media)是指中耳部位的發炎反應,通常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中耳位於鼓膜後方,是一個充滿空氣的小腔室,負責傳遞聲音振動到內耳。當這個區域受到感染或發炎時,會導致一系列不適症狀,甚至影響聽力。

中耳炎可分為兩大類:

  • 急性中耳炎:發病突然,症狀明顯,通常持續數天到數週。
  • 慢性中耳炎:反覆發作或持續超過三個月,可能導致長期聽力損害。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80%的兒童在3歲前至少會經歷一次中耳炎,其中急性中耳炎最為常見。成人雖然發病率較低,但若不及時治療,也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 中耳炎 英文 中耳炎耳朵流血

二、中耳炎的常見症狀

中耳炎的症狀因年齡和病情嚴重程度而異,以下是常見的表現:

1. 耳朵疼痛

疼痛可能是持續性或間歇性,尤其在夜間加劇。兒童可能因無法表達而表現為哭鬧、抓耳朵或睡眠不安。

2. 聽力下降

由於中耳積液,患者常感到耳朵悶塞,聽聲音像隔了一層膜。香港耳鼻喉科醫生指出,短期聽力下降在中耳炎患者中占比高達90%。

3. 耳朵流膿

當鼓膜穿孔時,可能流出黃色或綠色的分泌物,這通常是細菌感染的徵兆。

4. 發燒

特別在兒童患者中常見,體溫可能升至38°C以上。香港研究顯示,約60%的急性中耳炎患兒會伴隨發燒。

5. 其他症狀

包括頭痛、暈眩、耳鳴等,嚴重時可能出現平衡障礙。若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就醫。

三、中耳炎的成因

了解中耳炎的成因有助於預防和治療:

1. 細菌感染

最常見的致病菌包括:

  •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2. 病毒感染

呼吸道病毒如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常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再引發中耳炎。

3. 咽鼓管功能障礙

連接中耳和鼻咽的咽鼓管若因感冒、過敏而腫脹阻塞,會導致中耳壓力失衡,液體積聚而發炎。

4. 其他因素

包括游泳時耳朵進水、鼻竇炎未及時治療等。香港夏季潮濕,游泳池使用頻繁,相關病例明顯增加。

四、中耳炎的診斷與治療

1. 診斷方法

醫生通常會進行: 中耳炎耳膜破裂

  • 耳鏡檢查:觀察鼓膜是否充血、膨出或有穿孔。
  • 聽力檢查:評估聽力受損程度。

2. 治療方法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

  • 藥物治療: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用於細菌感染,止痛藥緩解疼痛。
  • 手術治療:反覆發作者可能需鼓膜穿刺引流或鼓室成形術。

五、中耳炎的預防方法

預防勝於治療,以下是有效方法:

  • 勤洗手:減少病原體傳播,香港衛生署建議使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
  • 避免吸菸:二手菸會損害咽鼓管功能,增加中耳炎風險。
  • 及時治療感冒與過敏:防止炎症蔓延至中耳。
  • 正確餵奶姿勢:嬰兒餵奶時保持頭部高於胃部,避免乳汁逆流。

六、中耳炎的居家護理建議

若已患病,可採取以下措施:

  • 充分休息:幫助免疫系統對抗感染。
  • 保持耳道乾燥:洗澡時可用防水耳塞,避免進水。
  • 正確擤鼻涕:一次只擤一邊,避免壓力將病菌推入中耳。
  • 定期回診:即使症狀緩解,也應完成整個療程。

若症狀持續或惡化,應立即就醫。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提醒,及時治療可避免聽力永久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