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什麼是免疫抑制劑?
免疫系統是人體抵禦外來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的重要防線,同時也能清除體內異常細胞(如癌細胞)。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會精準區分「自我」與「非自我」,避免攻擊自身組織。然而,當免疫系統出現異常時,可能導致過度活化或錯誤攻擊,引發自體免疫疾病或器官移植後的排斥反應。此時,免疫抑制劑便成為調控免疫反應的關鍵工具。
免疫抑制劑是一類通過抑制免疫細胞功能或阻斷免疫訊號傳遞來降低免疫反應的藥物。其作用機制多元,包括:抑制T細胞活化(如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干擾細胞增殖(如抗代謝藥物)、或阻斷發炎因子(如生物製劑)。這類藥物能有效控制過度免疫反應,但也可能導致免疫力抑制,增加感染風險。
1. 免疫系統簡介:正常功能與異常情況
健康的免疫系統由先天免疫(如巨噬細胞、中性球)與後天免疫(如B細胞、T細胞)組成,兩者協同作用。當免疫系統失調時,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 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身組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攻擊關節滑膜。
- 過敏反應:對無害物質(如花粉)產生過度免疫反應。
- 移植排斥:受贈者免疫系統識別移植器官為「外來物」而發動攻擊。
2. 免疫抑制劑的定義與作用機制
免疫抑制劑透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作用靶點 | 代表藥物 | 效果 |
|---|---|---|
| T細胞活化 | 環孢靈、他克莫司 | 阻斷IL-2等細胞因子產生 |
| DNA合成 | 硫唑嘌呤 | 抑制淋巴細胞增殖 |
| 發炎因子 | 單株抗體 | 中和TNF-α等促炎物質 |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指出,免疫抑制劑需嚴格監測血藥濃度,避免因免疫力抑制過度引發嚴重感染。
二、 免疫抑制劑的主要用途
這類藥物在現代醫學中扮演多重角色,尤其對器官移植與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至關重要。根據香港衛生署統計,2022年全港約有3,200名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其中器官移植受者佔62%。
1. 器官移植:防止排斥反應
腎臟、肝臟等移植手術後,患者需終身使用免疫抑制劑預防排斥。香港瑪麗醫院數據顯示,聯合使用他克莫司與黴酚酸酯可將急性排斥率從40%降至15%以下。但需注意:
- 術後初期採用高劑量「誘導治療」
- 長期維持階段需定期檢測腎功能
- 避免與葡萄柚等影響代謝的食物同服
2. 自體免疫疾病
香港風濕病學會指南建議,以下疾病可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
- 類風濕性關節炎:甲氨蝶呤為首選,約60%患者症狀改善
- 紅斑性狼瘡:羥氯喹聯合環磷酰胺可降低腎炎風險
- 乾燥症候群:利妥昔單抗對腺體外表現有效
3. 血液疾病與其他應用
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使用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後,5年存活率提升至75%。炎症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則可選用生物製劑英夫利昔單抗。
三、 常見的免疫抑制劑種類
不同類別的免疫抑制劑各有特性,以下是香港常見處方種類:
1. 鈣調磷酸酶抑制劑
環孢靈(Cyclosporin)透過抑制calcineurin阻斷T細胞活化,主要用於移植後抗排斥。需注意其腎毒性與高血壓副作用,香港患者常需配合降壓藥使用。
2. mTOR抑制劑
西羅莫司(Sirolimus)特色為不影響腎功能,但可能引發高血脂與口腔潰瘍。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研究顯示,其與低劑量他克莫司聯用可減少31%排斥事件。
3. 抗代謝藥物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需檢測TPMT酶活性,約10%亞洲人因基因變異需調整劑量。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則需補充葉酸減輕黏膜炎。
4. 生物製劑
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等TNF-α抑制劑需皮下注射,香港醫院管理局將其列為自費藥物,每年治療費用約15萬港元。
四、 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長期免疫力抑制可能導致多重健康風險,需嚴格監控:
1. 常見副作用
- 感染風險:肺囊蟲肺炎、帶狀皰疹發生率增加5-8倍
- 代謝異常:類固醇可能引發糖尿病與骨質疏鬆
- 惡性腫瘤:長期使用使淋巴瘤風險提高2-3倍
2. 用藥管理要點
香港藥學專家建議:
- 接種滅活疫苗(如流感疫苗),避免活疫苗
- 每3-6個月檢測骨密度與腎功能
- 出現發燒超過38°C應立即就醫
五、 如何與醫生配合,安全使用免疫抑制劑
醫病合作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1. 病史溝通與用藥紀錄
主動告知結核病、B型肝炎等病史,避免使用特定生物製劑導致病毒活化。香港患者可透過「醫健通」系統整合用藥紀錄。 免疫制劑
2. 定期監測與生活調整
建議隨身攜帶用藥卡註明使用免疫抑制劑,並實施以下防護:
- 飲食避免生食與未滅菌乳製品
- 外出佩戴口罩,避開人群密集處
- 每日監測血壓與血糖
透過正確使用與嚴密監控,免疫抑制劑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同時將免疫力抑制的風險降至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