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麼是抽針?
抽針,又稱穿刺檢查,是一種醫學診斷技術,透過細針抽取人體組織或體液進行化驗。這項技術的主要目的是協助醫生確診疾病、評估病情或監測治療效果。抽針檢查因其創傷小、準確性高,已成為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診斷工具。
1.1 抽針的定義與目的
抽針檢查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特製的細針穿透皮膚,進入目標部位抽取樣本。根據香港醫管局的統計,2022年全港公立醫院共進行超過3萬例各類抽針檢查,其中以骨髓抽針和羊膜穿刺最為常見。這些檢查能幫助診斷血液疾病、遺傳性疾病、感染症等多種病症。
1.2 常見的抽針類型
- 骨髓抽針:主要用於診斷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香港血癌基金會數據顯示,約85%的血癌診斷需依賴骨髓抽針。
- 羊膜穿刺:產前檢查的重要項目,可檢測胎兒染色體異常。香港衛生署指出,35歲以上孕婦約有15%會選擇此項檢查。
- 胸腔穿刺:用於診斷胸腔積液原因,在香港的胸肺科門診中約佔檢查量的20%。
二、抽針的流程詳解
抽針檢查雖屬微創操作,但仍需嚴格遵循醫療程序以確保安全。完整的抽針流程通常包括術前評估、操作過程和術後護理三個階段。
2.1 術前準備
在進行抽針檢查前,醫生會詳細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根據香港醫療專業守則,必須完成以下準備工作:
- 詳細解釋檢查目的、過程及可能的抽針副作用
- 簽署知情同意書
- 檢查前6小時通常需禁食(視檢查類型而定)
- 評估凝血功能,必要時暫停抗凝血藥物
2.2 抽針過程
實際操作通常在無菌環境下進行,主要步驟包括:
- 消毒皮膚並鋪設無菌巾
- 局部麻醉(部分檢查可能需全身麻醉)
- 超聲波或CT引導下穿刺
- 抽取適量組織或體液
- 加壓止血並覆蓋傷口
2.3 術後護理
抽針後需密切觀察2-4小時,重點注意:
| 觀察項目 | 正常表現 | 異常警示 |
|---|---|---|
| 傷口出血 | 輕微滲血 | 持續流血 |
| 疼痛程度 | 輕微不適 | 劇烈疼痛 |
| 生命徵象 | 穩定 | 血壓下降、心跳加速 |
三、抽針的風險與併發症
雖然抽針檢查相對安全,但任何侵入性操作都存在一定風險。了解這些風險有助於患者做好心理準備並及時發現異常情況。
3.1 常見的風險
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數據,約10-15%的患者會經歷以下輕微抽針副作用:
- 穿刺部位疼痛(約持續1-3天)
- 局部瘀青(發生率約8%)
- 輕微出血(發生率約5%)
- 短暫頭暈(特別是骨髓抽針後)
3.2 罕見但嚴重的併發症
香港醫療事故統計顯示,嚴重併發症發生率低於0.5%,但仍需警惕:
- 氣胸(多見於胸腔穿刺)
- 器官損傷(如肝穿刺可能導致膽漏)
- 嚴重感染(尤其免疫功能低下者)
- 過敏性休克(對麻醉藥過敏)
3.3 如何降低風險?
採取以下措施可顯著降低抽針檢查風險:
- 選擇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
- 嚴格遵守術前禁食要求
- 術後保持傷口清潔乾燥
- 按時服用預防性抗生素(如有需要)
四、抽針後的注意事項
妥善的術後照護對恢復至關重要。患者應詳細了解注意事項,並與醫療團隊保持密切溝通。
4.1 飲食與活動建議
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的術後指引包括:
- 檢查後2小時內避免進食(全身麻醉者需更久)
- 24小時內避免劇烈運動
- 一週內不提重物(特別是腹部穿刺後)
- 保持均衡飲食,多補充蛋白質促進傷口癒合
4.2 觀察重點與回診時機
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 症狀 | 可能原因 | 緊急程度 |
|---|---|---|
| 發燒超過38°C | 感染 | 立即就診 |
| 呼吸困難 | 氣胸 | 急診處理 |
| 劇烈腹痛 | 內出血 | 立即就診 |
4.3 疼痛管理
輕微疼痛可採取以下措施:
- 按醫囑服用止痛藥(通常為撲熱息痛)
- 局部冰敷(每次15-20分鐘)
- 保持舒適體位,避免壓迫傷口
- 分散注意力,如聽音樂、閱讀
香港疼痛學會指出,約90%的抽針後疼痛可在3天內緩解。若疼痛持續加劇或超過一週未改善,應立即回診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