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耳鳴原因,線上聽力測試,耳鳴

耳鳴是什麼?

耳鳴是一種常見的聽覺症狀,指的是在沒有外界聲音刺激的情況下,耳朵或頭部出現的聲音感知。這些聲音可能是嗡嗡聲、嘶嘶聲、鈴聲或其他類型的噪音,且可能單側或雙側發生。根據統計,香港約有10%-15%的成年人曾經歷過耳鳴,其中約1%-3%的人因耳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耳鳴主要分為兩大類:主觀性耳鳴客觀性耳鳴。主觀性耳鳴僅患者自己能聽到,通常與聽覺系統異常有關,例如內耳毛細胞損傷或聽神經問題。客觀性耳鳴則較為罕見,醫生也能透過儀器檢測到,可能由血管異常、肌肉痙攣等引起。了解耳鳴的種類有助於後續檢查和治療。

常見耳鳴症狀

  • 持續性或間歇性的耳內噪音
  • 聲音強度可能隨環境變化
  • 伴隨聽力下降或眩暈
  • 夜間安靜時症狀更明顯

為什麼要做耳鳴檢查?

許多人在出現耳鳴時會選擇忍耐或忽略,但實際上耳鳴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根據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的資料,約20%的耳鳴案例與潛在疾病有關,例如聽神經瘤、梅尼爾氏症或心血管問題。及早檢查不僅能找出突然耳鳴原因,還能避免病情惡化。

耳鳴檢查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評估聽力損失程度。長期耳鳴可能導致大腦對特定頻率的敏感度改變,進而影響語言辨識能力。透過專業檢查,醫師能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劃,例如配戴助聽器或接受聲音療法。若發現耳鳴伴隨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 單側耳鳴突然加重
  • 伴隨劇烈頭痛或視力變化
  • 出現臉部麻木或平衡障礙

耳鳴檢查項目有哪些?

完整的耳鳴評估通常包含多項檢查,以下為香港醫療機構常見項目:

1. 純音聽力檢查

透過耳機播放不同頻率的聲音,測試患者最小可聽閾值。此檢查可繪製出「聽力圖」,明確顯示聽力損失類型(傳導性、感音神經性或混合性)。部分機構提供線上聽力測試初步篩查,但準確性不如醫院儀器。

2. 聲導抗檢查

利用探針測量耳膜活動度和中耳壓力,診斷中耳炎、耳咽管功能障礙等問題。檢查過程約10分鐘,需保持靜止。

3. 聽性腦幹反應檢查 (ABR)

透過電極記錄聽神經至腦幹的電位反應,常用於檢測聽神經瘤或中樞神經病變。需在隔音室進行,全程約40分鐘。

檢查項目 適用情況 所需時間
MRI掃描 懷疑腫瘤或血管異常 30-60分鐘
血液檢查 評估糖尿病、甲狀腺功能 15分鐘

耳鳴檢查流程全攻略

就診前建議記錄耳鳴日誌,包括發作時間、持續長度、音調描述(高頻/低頻)及相關誘因(如壓力、咖啡因)。攜帶過往聽力檢查報告和用藥清單,有助醫師判斷。

檢查當天應避免使用耳機或暴露噪音環境。多數聽力檢查需在隔音室進行,過程中需配合指示按鈕回應。特殊注意事項:

  • ABR檢查前需洗淨頭髮,避免使用髮膠
  • MRI檢查需移除所有金屬物品
  • 部分檢查前需禁食4-6小時

耳鳴檢查費用大公開

香港耳鳴檢查費用差異較大,公立醫院基本聽力測試通常受健保覆蓋,但輪候時間可能長達數月。私立機構收費參考:

  • 純音聽力檢查:HK$300-$800
  • ABR檢查:HK$2,000-$4,500
  • MRI掃描:HK$6,000-$12,000

自費檢查前建議確認是否包含醫師解讀報告。某些保險計劃可理賠耳鳴相關檢查,需提供轉介信正本。若預算有限,可優先進行核心聽力檢查,再依結果決定是否需要進階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