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

一、 兒童中耳炎

中耳炎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之一,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數據,約有80%的兒童在3歲前至少經歷過一次中耳炎發作。這種疾病特別容易發生在幼兒群體,主要因為他們的耳咽管尚未發育完全,結構較短且平直,使得細菌和病毒更容易從鼻腔和咽喉進入中耳腔。

中耳炎的成因:細菌或病毒感染

中耳炎的發生通常與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關。當兒童感冒時,鼻腔和咽喉部的黏膜會腫脹,導致連通中耳與鼻咽的耳咽管功能受阻。正常情況下,耳咽管負責維持中耳壓力平衡和排出分泌物,一旦阻塞,中耳內就會形成負壓,積聚液體,成為細菌和病毒滋生的溫床。最常見的致病菌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卡他莫拉菌,而病毒性中耳炎則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

除了感染因素外,以下情況也會增加兒童罹患中耳炎的風險:

  • 被動吸煙環境:香港大學研究顯示,家中有人吸煙的兒童患中耳炎機率高出1.5倍
  • 群體生活:就讀幼兒園的兒童因接觸頻繁,感染機會增加
  • 過敏性鼻炎:過敏導致鼻腔黏膜長期腫脹,影響耳咽管功能
  • 餵養姿勢不當:平躺喝奶可能使乳汁流入中耳
  • 遺傳因素:有家族史的兒童發病率較高

中耳炎的症狀:耳朵疼痛、發燒、聽力下降

兒童中耳炎的症狀表現多樣,且隨年齡有所不同。嬰幼兒因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家長需特別留意以下徵兆:

  • 持續哭鬧、煩躁不安,尤其在夜間加劇
  • 食慾下降,拒絕哺乳或進食
  • 睡眠不安,平躺時因中耳壓力變化而疼痛加劇
  • 發燒,體溫可達38-40°C
  • 耳朵有分泌物流出(表示鼓膜已穿孔)

較年長兒童則能明確表達耳朵疼痛、脹滿感,並可能抱怨聽力下降、耳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耳炎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僅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下降,這種「沉默性中耳炎」更需要家長警惕。

若不及時治療,中耳炎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包括:

  • 聽力受損:中耳積液影響聽小骨震動,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
  • 語言發展遲緩:長期聽力問題影響語言學習
  • 乳突炎:感染擴散至耳後乳突骨
  • 腦膜炎:極少數情況下感染穿透顱骨

中耳炎的治療:抗生素、止痛藥、觀察

中耳炎的治療策略需根據病因、嚴重程度和兒童年齡綜合決定。香港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通常遵循以下治療原則:

治療方式 適用情況 注意事項
觀察等待 2歲以上兒童症狀輕微 48-72小時內密切觀察症狀變化
抗生素治療 細菌感染、症狀嚴重或年幼兒童 完整療程通常7-10天,不可自行停藥
止痛退燒藥 所有伴有疼痛或發燒的病例 可使用撲熱息痛或布洛芬緩解不適
鼓膜切開術 反覆發作或積液持續3個月以上 放置通氣管幫助中耳引流和通氣

對於急性細菌性中耳炎,醫生通常會開立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療程需完整服用以免產生抗藥性。同時配合止痛藥控制疼痛,讓兒童在治療期間更舒適。若中耳積液持續存在超過3個月,則可能需考慮鼓膜切開術並放置通氣管,這項小手術能有效改善聽力和預防復發。

如何預防中耳炎?

預防勝於治療,家長可透過以下措施降低兒童罹患中耳炎的風險:

  • 按時接種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能有效預防常見致病菌
  • 母乳餵養:至少餵養至6個月,母乳中的抗體能增強免疫力
  • 正確餵養姿勢:餵奶時保持嬰兒頭部高於胃部
  • 避免接觸煙霧:創建無煙家庭環境
  • 勤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減少病毒傳播
  • 及時治療過敏:控制過敏性鼻炎可改善耳咽管功能
  • 避免群體感染高峰期間出入公共場所

香港衛生署建議,家長應定期帶兒童進行聽力篩查,特別是有反覆中耳炎病史的兒童,早期發現聽力問題能及時介入,避免影響學習和語言發展。

二、 兒童腺樣體肥大

腺樣體是位於鼻咽頂部和後壁的淋巴組織,屬於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在兒童時期尤其活躍。它與扁桃體共同組成 Waldeyer 淋巴環,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線,負責捕捉和過濾經由鼻子吸入的病原體。正常情況下,腺樣體在兒童2-6歲時體積最大,之後逐漸萎縮,到青春期時大多已明顯縮小。

腺樣體的功能與肥大的原因

腺樣體作為免疫器官,在幼兒期發揮著重要的防禦功能。它能產生免疫球蛋白A(IgA)對抗入侵的病原體,並「訓練」免疫系統識別各種抗原。然而,當腺樣體因反覆刺激而過度增生時,就會導致肥大問題。

腺樣體肥大的主要原因包括:

  • 反覆感染:經常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會導致腺樣體慢性發炎和增生
  • 過敏體質:過敏性鼻炎患兒因長期鼻黏膜腫脹,刺激腺樣體增生
  • 胃食道逆流:胃酸刺激鼻咽部黏膜
  • 環境因素:空氣污染、被動吸煙等刺激物長期接觸
  • 遺傳因素:有過敏家族史的兒童風險較高

根據香港兒童醫院的研究數據,約有25-30%的兒童因腺樣體肥大而出現相關症狀,其中以3-8歲的年齡層最為常見。

腺樣體肥大的症狀:鼻塞、打鼾、張口呼吸、中耳炎

腺樣體肥大的症狀主要與鼻咽部阻塞有關,嚴重程度取決於肥大程度。常見表現包括:

  • 持續性鼻塞:兒童長期用口呼吸,說話帶有鼻音
  • 睡眠打鼾:呼吸氣流受阻引起震動,鼾聲響亮
  • 睡眠呼吸暫停:肥大的腺樣體完全阻塞氣道,導致睡眠中反复呼吸停止
  • 典型「腺樣體面容」:長期張口呼吸導致面部骨骼發育異常,表現為上唇短翹、下巴後縮、牙齒排列不齊
  • 反覆中耳炎:阻塞耳咽管開口,影響中耳通氣和引流
  • 聽力下降:併發中耳積液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
  • 注意力不集中:夜間缺氧影響白天學習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睡眠呼吸暫停是腺樣體肥大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的研究顯示,約有3%的兒童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其中腺樣體肥大是主要病因。這些兒童夜間血氧饱和度可能下降至90%以下,長期影響大腦發育和學習能力。

腺樣體肥大的診斷與治療:手術切除的時機

耳鼻喉科醫生診斷腺樣體肥大時,會綜合以下檢查方法:

  • 鼻咽內視鏡檢查:將細軟的內視鏡經鼻腔伸入鼻咽部,直接觀察腺樣體大小和阻塞程度
  • X光側位片:評估腺樣體與鼻咽腔的比例
  • 睡眠檢查:對疑似睡眠呼吸暫停的兒童進行多導睡眠監測
  • 聽力檢查:評估是否合併中耳積液和聽力損失

治療方式取決於症狀嚴重程度和對兒童生活質量的影響:

治療方式 適應症 效果與限制
藥物治療 輕度症狀,主要由過敏引起 鼻用類固醇噴劑可減輕組織水腫,需持續使用數週
腺樣體切除術 中度至重度阻塞,藥物治療無效 徹底解決鼻咽阻塞,改善呼吸和聽力
合併扁桃體切除 同時有扁桃體肥大和睡眠呼吸暫停 全面解決上呼吸道阻塞問題

手術切除的時機需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 症狀持續時間:保守治療3-6個月無效
  • 阻塞程度:腺樣體阻塞超過75%的鼻咽腔
  • 併發症情況:反覆中耳炎、聽力損失或睡眠呼吸暫停
  • 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已影響學習、生長發育或出現腺樣體面容

現代腺樣體切除術多採用內視鏡輔助的微創手術,出血少、恢復快。香港公立醫院的數據顯示,腺樣體切除術後,約90%兒童的鼻塞和打鼾症狀明顯改善,睡眠質量大幅提升。

三、 家長如何照顧患有耳鼻喉疾病的兒童?

當兒童確診中耳炎或腺樣體肥大等耳鼻喉科疾病時,家長的日常照護對治療效果和預防復發至關重要。專業的照護不僅能緩解症狀,還能促進兒童康復,避免併發症發生。

注意衛生習慣

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耳鼻喉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家長應教導並幫助兒童建立以下習慣:

  • 正確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動水,至少搓洗20秒,特別是在飯前、便後和從公共場所回家後
  • 避免接觸感染源:在流感高峰期避免帶兒童到人多擁擠的場所
  • 個人用品分開:毛巾、餐具、水杯等個人物品應專人專用,定期消毒
  • 鼻腔清潔:教導年長兒童正確擤鼻涕方法(一次一邊,輕柔操作),幼兒可使用生理鹽水噴鼻和吸鼻器
  • 環境控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使用空氣淨化器減少過敏原,維持適當濕度(40-50%)
  • 避免刺激物:遠離香煙煙霧、化學噴霧和其他呼吸道刺激物

對於腺樣體肥大的兒童,睡前使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有助於清除積聚的分泌物,減輕夜間鼻塞。香港衛生署建議,有過敏體質的兒童應定期清洗床單、被套,使用防蟎寢具,減少接觸塵蟎等過敏原。

按時服藥

藥物治療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按時按量服藥。家長在給藥時應注意:

  • 嚴格遵循醫囑:按照醫生處方的劑量、頻率和療程給藥,不自行增減或停藥
  • 完整抗生素療程:即使症狀好轉,也必須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以免產生抗藥性
  • 正確使用鼻噴劑:使用鼻用類固醇噴劑時,應將噴頭朝向鼻腔外側,避免直接噴向鼻中隔
  • 記錄用藥情況:建立用藥日記,記錄每次給藥時間和劑量,避免重複或遺漏
  • 注意藥物保存:依照說明書要求保存藥物,有些抗生素需冷藏
  • 觀察藥物反應:注意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如皮疹、腹瀉等,及時與醫生溝通

對於抗拒服藥的幼兒,家長可嘗試使用專用餵藥器,或將藥物與少量食物混合(需確認不影響藥效)。重要的是建立固定的服藥時間,將其納入日常作息,減少遺漏機會。

定期回診追蹤

耳鼻喉科疾病常需要長期追蹤,以評估治療效果和監測可能的併發症。定期回診的重要性包括:

  • 評估治療效果:醫生會檢查症狀改善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 監測聽力變化:中耳炎患兒需定期聽力檢查,確保聽力正常恢復
  • 評估生長發育:腺樣體肥大兒童需監測身高、體重和學習能力,評估疾病對發育的影響
  • 預防復發:醫生可提供個性化的預防建議,降低復發風險
  • 早期發現併發症: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後遺症,如中耳黏連、鼓膜硬化等

香港醫管局建議,中耳炎患兒在急性期治療結束後2-4週應回診檢查鼓膜和聽力;腺樣體肥大兒童則視嚴重程度每3-6個月追蹤一次。手術後的兒童也需按醫囑定期回診,評估手術效果和恢復情況。

家長在回診前應準備好以下信息:症狀變化記錄、用藥情況、睡眠質量、飲食狀況和任何新出現的問題。這些信息能幫助醫生更全面評估病情,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劃。

總而言之,兒童耳鼻喉科疾病雖然常見,但透過正確的治療和細心的照護,大多數兒童都能順利康復,避免長期後遺症。家長與耳鼻喉科醫生的密切合作,是確保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